精选诸葛亮用兵(57句)
诸葛亮用兵
1、据《古今刀剑录》记载,章武元年,刘备在金牛山采得铁矿,铸造八柄宝剑,一把刘备自己佩戴,其余七把分别赐予刘禅、刘永、刘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每把剑都取了好听的名字,并让诸葛亮在剑上铭字。
2、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过分的名位与特权。李严为曾怂恿诸葛亮加九锡,加爵称王。诸葛亮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庭,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诸葛亮用兵)。
3、在诸葛亮用兵上,正因为太正,总是拒绝用奇兵,所以只能和曹魏硬碰硬。但在国家综合实力上,显然蜀国无法与曹魏相比。这种硬碰硬,最终只能伤害蜀国国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蜀国最终是被邓艾用奇兵击败!
4、他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5、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在《隆中对》中即提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这种信念贯穿于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受命以后,夙夜忧虑,振兴蜀汉,统一中国。
6、从某种角度看,诸葛亮的果断,和刘备在某些问题上的优柔寡断,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关系。许多人认为刘备是一个果断的人,其实这个认识靠不住,看一个例子就知道了。建安元年前后,刘备来到徐州,在徐州经营了数年,逐渐赢得了徐州豪族的信任。后来,吕布也来了徐州,这种情况下,一山不容二虎,刘备的第一个失误,就是允许吕布和自己同住一山。而其结果,是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先主传》载:“先主与袁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这种结局,完全是刘备应该避免的。然而,在吃一堑后,刘备并未长一智,他依然幻想自己能与吕布在徐州和平共处,“先主求和于吕布,吕布还其妻子。”刘备既想坐拥一州之主位,就应在最初果断拒绝吕布或设计除掉吕布,他却没有。后来,既然已经和吕布撕破脸皮,就应趁早联合曹操,打击吕布,他还是没有这么做。硬是等到吕布一次次打败了自己,最后走投无路,才选择了投靠曹操。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7、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使他在刘备军团中站住脚,也赢得大家的赏识。
8、我们读读《后汉书》和《三国志》就能发现,诸葛亮这辈子,把心血全都用在治国和北伐上了,一点私产都没留!
9、时间过得很快,姜子牙足足等了几十年,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一直等到了80多岁,才遇到了西伯侯姬昌,其才华征服了欲图大事的姬昌,遂得以重用,绝对是大器晚成的牛人。
10、接着诸葛又说道,“刘备乃当时英雄,无论如何都不会降曹”,用这种方法激孙权。孙权负气而走,鲁肃告诉孙权诸葛是用言语相激,以试主公,实则诸葛早已有破曹之计,孙权谦虚的出来听诸葛策略。
11、一来是怕朝里有人算计我,诋毁我,我长期在外征战,怕后面有人给我下黑手。二来我的岁数到了,战功也积攒了不少。我想回去加个九锡!当个王爷!
12、不同时期,形势已然大不一样,不可同日而语,
13、此番诸葛亮统兵来到益州,排在第一位的要务,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前线,增援战事异常吃紧的刘备,越快越好,越早越好。既然如此,那就不能再走岑彭最初的老路,把兵力只集中在某条水路,否则一旦遭遇对方的顽强阻击,就会大大延误军机。三路齐头并进,总有一路或两路能够及时赶到前线,那也比全军受阻而延误军机要好得多。可见诸葛亮此时的用兵,已经掌握了贵在变化无方的精髓,而不是死搬兵法理论的教条。他在隆中读书“充电”积累起来的丰富历史经验,此时此刻就完全派上了用场。
14、诸葛亮不仅在用兵上出了问题,还不会用人,最失败的一仗就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的能力确实很强,但是他有点孤傲,瞧不上东吴孙权,所以并没有和东吴搞好关系。
15、打仗制胜,要么靠实力碾压,要么靠猛打猛冲,要么靠出奇制胜。
16、这岑彭乃刘秀手下的名将,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中。但是在战役的开初,他从江州深入益州腹地之时,就只集中为一路大军进入内水,结果遭到公孙述的顽强抵抗,迟迟前进不得。他只好留下一部分兵力进行佯攻,自己率部掉头回返江州之后,再从外水绕道杀往成都。不幸的是,在中途,他竟然被公孙述派来的刺客杀死。岑彭要是早就兵分两路,也不会如此大费周章,以致自身在半途死于非命了。
17、唐朝末年,有个军阀叫秦宗权,他无恶不作,奸淫掳掠,甚至纵容手下活吃人肉。
18、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名士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
19、之前还有人做过假设,把诸葛亮和司马懿调换下位置。结果会怎么样?
20、关于诸葛亮的用人失误,其实只要看两个例子就知道了,也可谓诸葛亮用人上的缺点:(1)马谡失街亭,挥泪斩马谡,(2)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21、第二路,赵云率军从左边的外水溯流而上,绕道从南面进军成都,任务是进攻刘璋的后背,从而与成都北面的刘备、诸葛亮形成前后夹攻成都的钳形态势。
22、先说第一。在高校有个姓尤的老师,他就以教训的口吻训斥诸葛亮,说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个为相之道,在于任人以贤,自己呢,虚静处事。
23、诸葛亮这位三国智慧第一的千古名相却的确没有掂量出荆州的份量和最佳利用,拒还荆州,逼友为敌,最终断送了原本可以成就的战略意图。荆州战略权重极大,对于蜀汉是或加或减都加乘一倍的份量。
24、诸葛亮虽不随军参谋,但是至少在大方向上,诸葛亮功劳不小。而且诸葛亮更是为刘备管理大后方,训练士兵,这点很重要,士兵刚刚招募不通过训练直接上战场那是死路一条。而刘备自从有了诸葛亮之后,一改当初屡败屡战的局面,诸葛亮功不可没。从中我们也能够了解,诸葛亮的治理军队的水平至少不弱于同时代的其他将帅。
25、刘备曾评价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然而,诸葛亮却没有看到这一点。事实证明刘备是对的,作为顶级参谋,马谡是合格的,但作为冲锋陷阵的将军,第一次领兵作战,就失败了,显然是诸葛亮没有识人之明!
26、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27、孔明治蜀刑法颇严,他与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还拟出,《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科条。
28、我也相信陈寿先生是个不记仇怨的正人君子,但是毕竟偏见是在所难免的。
29、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打下了灭商的经济基础;对外,表面上坚持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
30、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蜀汉真正灭亡的主要原因 诸葛亮不善用人
31、这则史料虽然精悍短小,但是透露的信息量很大。我们来逐字逐句的进行分析。陈即阵,连冲之陈就是连冲之阵(注:部分版本中此阵名为“连衡之阵”,但无论是冲字还是衡字,都不影响我们的分析),此乃阵形的名字。狭就是狭小,古语有“宽狭”,可见狭是宽的反义词,这里解释为宽度不大,综合起来理解就是阵形的正面要小一些。而在兵力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阵形正面比通常的左右纵向展开排列法变窄了,那自然就是阵形的深度变厚。阵形深度变厚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侧翼距离中心的距离变短了,对于防守而言自然是比较有利的形态。所以说是“为利阵”,即(对防守)比较有利的阵形。
32、需要说明的是,蜀国灭亡,有其自身道理。比如,蜀国自身先天不足,经济和人口上,不如曹魏和东吴等。但作为掌舵蜀国多年的诸葛亮,显然要背负巨大的责任,阿斗有责任,但不能全怪他吧!
33、位于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相传是诸葛亮当年躬耕之地,这里景色幽雅,建筑别致。武侯祠内有这样一副对联:“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从这副楹联中不难看出,上联嵌入了数字一至下联嵌入了“五方”和“五行”,对诸葛孔明的一生作出了高度概括。
34、你看诸葛亮,他不因为这里面有自己的老下属,就考虑政治影响,就心存包庇,人家是一查到底,没有双重标准。在他眼里,谁犯了法,那都一样!
35、因此,对于诸葛亮的这一小节军令中所描述的阵形的内容,我们用比较娱乐化的方式来表达,那么似乎这段话可以这样翻译:“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们一点(军事上的)道理。连冲的阵形就不要摆那么开,收紧一点布置厚一点,把骑兵放在阵地中央护卫起来,再留下保护阵形侧面的骑兵在阵外待命,否则打起来要出问题的!”
36、有一次北伐,敌人听见是刘裕来了,吓得大小便失禁,仓惶逃窜。
37、但陈寿毕竟是司马家吃的,有些史料并没有明确写在诸葛亮的部分,而是穿插在司马懿、张郃、郭怀等人的传记中。人们佩服苏羽对抗大军团的能力。很多人都亲自问过苏羽,你哪里来的这么厉害的军团战技,陶勇、王必成等人都这样问过。
38、如果刘禅不明事理,不仅不给诸葛亮粮草,反而把京都的城门禁闭,让诸葛亮进退维谷,你说诸葛亮是什么处境?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39、也就是说,《三国志》里原来的意思是:跟做丞相的执政水平比起来,诸葛亮强大的军事水平,却是差了一点点。这哪里是说他不会打仗?
40、政治上作为蜀汉丞相,他处理事务简洁、实际出发,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诫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41、原来在诸葛亮北上的时候他的手下负责运输粮草的李严因为天气原因不能及时的补给粮食,而李严又怕诸葛亮怪罪自己就蛊惑无能的刘禅给诸葛亮写信让其回来。结果以为后方出什么大事情的诸葛亮回来之后发现这一切只是计谋的时候,再想回去北伐已经不可能了,于是他就这样错失了一次很好的机会。最终诸葛亮没用完成统一大业就去世了,而他的部下姜维死前道出了恩师生前屡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扶不起的阿斗!
42、史书上记载,诸葛亮留下的那几亩地,大概也就是两家农户加在一起,那么大点。钱是一个大子没有,都给百姓分了!
43、外部军队进入益州而后攻取成都,东汉初年就有一次大型的战役。那是建武十一年(35年),光武帝刘秀派遣征南大将军岑彭从三峡进入益州,向益州的割据者公孙述发起进攻。
44、后来,刘备在四川磨刀霍霍,关羽就荆州进攻曹操,其实就是在执行这一战略!然而,后果大家都知道,关羽因此而身死,刘备阵营损失惨重!
45、诸葛亮在平都面临的最大困难,还不是地形,而是三个关隘之间的掎角之势。如果集中兵力进攻其中一个关卡,则其余两个关卡必然前来救援。反之,如果分散兵力进攻,最后可能一个也打不下来。赵云曾给诸葛亮不少建议,但诸葛亮并未采纳。他命人绕过平都山,探听东面关隘虚实,后来决定,就从这里进攻,赵云等人对此不解,诸葛亮却认为:“北隘西隘皆自守之贼,不足虑,吾攻东隘,此二处贼尚不敢夹击,待破敌,贼去必矣。”事后证明,诸葛亮的判断非常精准,蜀军成功攻下了平都隘口。
46、诸葛亮不但用兵极差,在治军方面也不怎么样。他要处理的事务太多,头绪也太多。偏偏他又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唯恐辜负先帝厚望。最后累死了,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7、而魏国人口将近500万,国土面积约291平方公里。军队数量少说也有个三四十万。当然这些都是预估数据,没有人真正统计过。
48、据说,姜子牙活到一百多岁才去世,并立下了旷世之作《六韬》,其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姜子牙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很可能就不会有之后的《孙子兵法》等巨著,另外,古代的牛人孙武、鬼谷子、诸葛亮、张良及刘伯温等人,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
49、这个时候桓温突然不打了,他说我要回朝廷,为啥要回去?
50、诸葛亮用兵的特点是谨慎,这不是因为他胆小,不敢冒险,还是因为蜀汉实力实在有限,从人口到经济到地盘,哪一点都和曹魏不在一个档次上,而蜀军的骑兵也能被魏国骑兵甩十条街!
51、当地老百姓说,因为大齐政府有强大的军队!一个政府,它的存在,如果只能靠军队来维持、来保证,它是恨可怕的,也是很可悲的!最后大齐政府玩完了,秦宗权也玩完了!
52、这一点在征南蛮上体现最佳。诸葛亮和孟获数次交战,历经坎坷,终于大获全胜。这个时候蛮王孟获就跪地请降,说我服了,南蛮归你了,你满意了吧?我不玩了!
53、敌人都能给诸葛亮这样的评价,证明此人确实了不起。
54、1游击队员们神出鬼没,打得侵略者魂飞魄散。
55、更有意思的一次是,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死了,认为这是进攻的好机会,赶紧追出来。
56、此时,已经是建安十九年(214年)的夏天,刘备也终于攻克了雒县兵临成都。于是,诸葛亮等三路援军,与刘备在成都城池之下,实现了一场胜利的大会师。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