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原文(38句)

时间2023-06-29发布admin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原文

1、  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兽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2、所以匹夫既不是骂人的话,也不不是夸人的话,只是古代平民百姓中的男子代称,在古代文学意义延伸的基础上,慢慢地“匹夫”一词被扩展到了普通人身上。

3、打杀长鸣鸡,弹却乌臼鸟。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4、所以亡国是政权更替,亡天下是什么,是人民要完蛋了,文化要完蛋了。

5、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6、  这首诗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

7、亡天下: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8、这段话的意思是:兴亡有两种,一种叫国家兴亡,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的兴亡,老百姓是没有责任的,这种兴亡应该有统治者即“肉食者”来负;但另外一种兴亡叫天下兴亡,如果“亡天下”,即不但国家与政权灭亡了,连种族都灭亡了,这种责任就不仅仅在于“肉食者”,种族中的每一个人(即匹夫)都有责任。为什么?因为“亡天下”的原因是,这个种族的文化消失了,而种族文化传承的责任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9、你以为敌人就没有人性需求吗?在一次近身肉搏时,保罗连捅对方几刀后,看到痛苦求生的敌人,唤醒了保罗的同理心,赶紧爬过去救敌人,结果敌人还是死在了自己手里。保罗摸到他口袋里一堆证件,打开一看,敌人也只不过是一位印刷厂的工人,怀里还揣着妻儿的相片。保罗开始痛恨自己,我们为什么要互相厮杀?揩去敌人脸上的血迹,保罗趴在敌人身上,向他保证会帮他把照片带回家。

1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可谓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学生时代写作文,这句话出镜率不是一般地高,而是相当相当高。

11、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12、一个人为了众人的利益而责,这个责就是责任。

13、当时的背景是清军入关,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梁启超将其归纳为8字成语“国家兴亡,匹夫无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4、林则徐从小就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15、其实,这八个字是梁启超总结的,当然这个思想的确是顾炎武的,顾炎武生活在明末,距今大概有300多年了,说起他的学说,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亡国与亡天下。

16、每一个身上,有两种基因(DNA),一种是生物基因,另一种就是文化基因。前者传承个体,后者传承民族。一个民族(种族)的兴旺发达和传承久远,依靠的正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民族要振兴,中华民族要伟大复兴,正是要传承和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几千年传承不辍的传统文化,这是民族赖以发展、复兴、壮大的基础——顾炎武的思考是深刻而令人振聋发聩的。今天读来,依然具有现实和警醒的意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与弘扬,我们责无旁贷!

17、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18、这就意味着亡国之后不仅换了一个统治阶级,还需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统治思想,甚至要原来的政治统治观念都需要改变,否则最终会亡天下。顾炎武的思想在经过了朝代国运的变迁下,家族的盛衰中形成,他在结合了明朝的盛衰史,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安邦治国之道,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1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20、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21、顾炎武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了“保其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老百姓是可以不管保国的事的,说的再直白一点,那就是政权的更替那是当权者的事,跟小老百姓没有一毛钱关系,既得利益集团需要拿命去守护,因为一旦更替,他们除了利益,可能连命都不保,所以“殉国”只适用于食肉阶层,食草阶层既没有“殉国”的必要,更没有“谋之”的资格。

22、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3、如果一味地厚古薄今,搞祖宗崇拜,认为祖宗永远是正确的、完美的,现在的一切都不如祖宗高明,显然是罔顾事实,极其荒谬的。雪球只会越滚越大,不会越滚越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肯定看得更高更远更清楚。

24、第二年,朝廷开设明史馆,再次向顾炎武伸出了橄榄枝。顾炎武依然表示自己要么自尽,要么逃走,还是不愿意出山。康熙二十一年,70岁的顾炎武上马时不慎摔倒,不治身亡。

25、事后侍从想要洗惠帝的衣服,惠帝说“莫洗,这上面有绍哥儿的血”!

26、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

27、  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变,必从一二人开始;影响世人,移风易俗,并非只靠位居高位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根据地位不同,在位的可以通过政教;不在位的可以通过学术;就是家居独处,也可以影响身边一二人;这一二人又可以影响更多人闻风而起;即使身遭不幸,也还是在自己身上保存下了文化的一丝脉络,可以成为将来文化复兴的种子。

28、再来复习一下高中的课文吧。题目叫《察今》,出自于《吕氏春秋》。我觉得这是吕不韦最大的亮点、最大的成就、最大的贡献。说《察今》是高中课文,已经不严谨了。它曾经是,现在已经不是了,原因:被剔除。

29、“天下兴亡”之大事,又与每一个“穷”、“达”之人的小事密不可分。整体理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从个人视角出发,教育我们该如何做好自己,从而为天下做贡献。

30、五十岁后,顾炎武撰写了《日知录》。他在书中说:“即使是一位普通的人,对国家的兴亡也是应该负有责任的。”直到69岁去世,他都始终坚守民族气节。

31、  爱国,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吾辈有责。

32、在《西线无战事》里,导演根本不关注谁是英雄,不在意哪方胜利,也没打算评判这场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而是以上帝的视角,平等地展现敌我双方每个生命的人性,提醒观众不要把在战争里死去的士兵,淡化成一个个没有生命的符号,每个死亡士兵的身后,都有一个家庭和无数双哭泣的眼睛,在战争里没有什么自豪感,只有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自我的无尽深渊。

33、“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广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 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34、原文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保天下者,匹夫与贱与责焉耳矣”。意思是说,保卫国家是帝王大臣,有权有势的人谋划的事,保天下是每个人都有的责任”。

35、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36、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

3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