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孔子的经典故事(72句)
孔子的经典故事
1、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这就是一个早早离开的例子,孔子不愿意多留。
3、卫侯见到孔子就问他说:“公叔氏在蒲叛变了,可不可以伐他啊?”其实蒲就是卫国的一个县。孔子说:“可以伐。”为什么?叛臣当然要伐啊,叛不是背叛于我,而是背叛于天下众生,背叛于公义,那应该伐。
4、所谓知人难,相知相惜更难。逢事必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来认识辨知,我们主观的了解观察,只是真相的千分之单一角度判断,是不能达到全方位的观照的!
5、孔子对颜渊说:任用我,就干起来;不用我,就隐起来,只有我和你能这样吧!子路听了说:那么,您率领三军打仗,找谁共事呢?孔子说:那种赤手和老虎搏斗,赤足横涉黄河,即使死了也不知后悔的人,我是不会找他共事的。我一定要找临事知道恐惧谨慎,善于谋划并能作出决定的人。孔子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宋国的司马叫桓魋,是个权臣,对孔子的政治主张废非常憎恶,所以就将孔子驱逐出宋国,孔子就只好走出宋国,去往郑国。
7、《论语》原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8、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子的经典故事)。
9、“东门口那站个人,身材高大,额头饱满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但腰以下比大禹差三寸。这个人长得虽然体面,却是一副疲惫不堪、无精打采的样子,就好像一只无家可归的狗一样。”
10、 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11、 所以,孔子虽然漫游六国,有良多“艳遇”的机遇,但我们却没有看到他有什么不检核的记实。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时,也没有其他学派对其糊口作风进行攻击。
12、宰我问道孔子。他说:“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面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下去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13、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14、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15、《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孔子经典故事篇10欲速则不达
16、两个孩子看到孔子似是而非的样子,急得直跺脚,一个拉着孔子一只手说:“孔大人,您可得给我们评个准理,看到底谁说得对呀!”
17、这个成语,很多人都误解了!这个成语讲的就是孔子,但并不是说孔子太穷了,三个月都买不起肉吃。
18、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19、很多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要客观地跳出成见,才有机会接近真相。
20、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孔子的故事2两小儿辩日
21、 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大概意思是说:这样还可以吧。不过还是不如身处贫穷也安然快乐,即使荣华富贵还能保持谦虚谨慎、礼贤下士、不破坏规矩的人啊”。
22、孔子《论语》。人的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要求,“人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l),人们的“爱人”之心本处于人的自然情感。而“仁”本源于“孝’,并渗透于“仁”的全部过程;而人的道德行为的施行必须遵守“礼”。而人何以行孝呢?为了“仁,’!“好仁者,无以尚之”。这样,“孝”与“仁”的内在同一性和“仁”、“孝”与“礼”的内外共存性,构成了孔子“孝”文化独有的特色,一扫孝德不能完全普适的狭隘性和单纯外在规范的制约性,使孝文化成为所有人内心自觉遵守的至上的行为规约,获得了新的生命。孔子经典故事篇6一天,有个人,路过孔子的宅门前,看见孔子的一个弟子在扫地,想到孔子的门生一定不差,就问了个问题,“请问你知道一年有几季吗?”孔子的弟子觉得很奇怪,这个人怎么会问这样幼稚的问题,就说到:“很奇怪,是人都知道,一年有四季。你难道不知道吗?”来人,气冲冲地看着他,“怎么会是四季呢?明明是三季啦!”孔子弟子一愣,不会吧,怎会有人把四季说成了三季。这个人一定是个神经病,不然就是个白痴,于是,就和来人据理力争起来。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不得结果。
23、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24、孔子自己曾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对他们的优点要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借鉴改正。”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青少年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你才能更快地进步,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孔子经典故事篇5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25、朋友死了,没有人收殓,孔子便说:“由我来负责丧事。”朋友送礼物,即使是车马,如果不是祭肉,不行拜礼。朋友有通财之义,故虽车马之重不拜,祭肉则拜者,敬其祖考,同于己亲也。
26、孔子不等子贡回答,接着说:“就像大地一样,大地不比什么都低吗?但大地挖深了就涌出泉水来,播了种就长出五谷来,草木生长,鸟兽繁衍,所有的生命都来自大地,所有的死亡都回归大地,大地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养育万物而从没听过它说什么。”子贡听了连连点头。
27、孔圣人可以当下就用智慧,轻易了解真相,消除误会,可是我们呢?
28、人当尽人事而听天命,居一求缺,当下不就是自得其乐吗?今人普遍求全、求满,古人却懂得求残、求缺,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乎?
29、明代的袁子凡对这两则故事有过精辟的论述: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孔子经典故事篇3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30、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31、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
32、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33、孔子说:默默地将(所见所闻)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什么呢?
34、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35、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见《论语雍也》)。
36、 颜回退在后面不说话。孔子说:“颜回,过来!难道只有你没有愿望和志向吗?”颜回回答说:“文与武两方面的事,他们两人已经都说了,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37、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38、大多数的人根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与困难的时候,就已经给了对方下评语了,更何况是在有利益冲突下的场合。
39、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40、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见《论语述而》)。
41、所谓“预”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未雨绸缪的重要;;所谓“恕”就是包容与豁达,恕可以让家庭祥和,也可让社会和谐,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尤其需要我们多多遵循恕道。
42、 孔子神情严肃地说道:“太好了,这是真正的美德啊!”
43、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亲眼所见”,尤其是亲密关系里,从此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可悲的是,到死都不知道,其实是自己“看错了”。
44、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45、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日: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见《论语-雍也》)。
46、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7、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48、一天一晚,为幸福人生种下16棵品格种子,收获良好关系。
49、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50、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51、以渔夫为师孔子经典故事篇8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52、 子贡问孔子说:“去世的人有知觉,还是没有知觉呢?”孔子回答说:“如果我说去世的人有知觉,恐怕有些孝子贤孙会采用过于隆重的礼节去安葬先人,不惜损害自己及家人们的正常生活;如果我说去世的人没有知觉,恐怕又有些不孝子孙甚至会遗弃亲人而不妥善安葬;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啊。徒弟呀,你想知道去世的人到底有没有知觉,这不是现在应该急着解决的事,以后你达到相应的境界,自然也就会明白了。”
53、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54、故事发生在20xx多年前的鲁国。一天,孔子在路上碰到两个孩子正争得面红耳赤。孔子上前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事争得不可开交呀?”
55、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56、一次,卫国一位使者向子贡了解孔子弟子的情况,子贡就介绍好学不倦的颜回,勇敢无畏的子路,多才多艺的冉求,节操高尚的曾参等同学,惟独没有谈他自己。
57、最后,孔子弟子说,我们找个人来评判,如果,你说对了,我给你磕三个响头,如果你输了。麻烦你给我磕三个头,怎样?来人,当然乐意。孔子弟子很自信,想到,随便是谁,一定会知道一年原本就是四季的。结果,这时候,恰逢,孔子出来了。他一听弟子,说了来龙去脉后,把来人仔细打量一番,最后说道:“孩子,你给这位先生磕头吧!”弟子不解,十分诧异。来人可乐了。“磕头磕头!我就说了吧,一年就是四季的!”弟子不服,看着师傅。孔子说:“快磕吧!我叫你磕,你就磕!不要废话了!”于是,弟子,只好听话的给来人磕头。来人,赢了后,悠哉着离去。孔子弟子这才问师傅,为什么也要那样说一年为四季啊?孔子道:“你没看见那人浑身上下一片绿色吗?那是个蝗虫啊。春天生,秋天死,他那里看见过冬天!”弟子这才恍然大悟。
58、孔子慢条斯理地回答道:“君子即使遭遇困厄,也能镇定自若,坚守正道,毫不动摇;小人一到穷困不堪的时候,就沉不住气,就会放弃原则,胡作非为了。”
59、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孔子经典故事篇9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60、子谓颜渊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日: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见《论语述而》)。
61、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62、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63、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
64、“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65、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66、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67、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他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68、一日,冉求苦丧着脸走到孔子面前,对老师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
69、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70、孔子在去郑国的途中,和弟子们走散了,就独自站在外城的东门口,等候他的弟子们。因为是在冒着生命危险赶路,加上一路上的风餐露宿,孔子就显得很狼狈,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穷困潦倒、失魂落魄的小老头。
71、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反而愧疚,抱歉地说:“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