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41句)

时间2023-07-27发布admin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1、曾国藩经常读王阳明的书,在王阳明的心学上,他悟出了一套处世、识人、交友之经验;他写给子孙的家书里提到,衡量一个家族家庭的兴败,从三个地方可以看出,一是子孙是否早起,二是子孙是否勤劳,三是子孙是否读圣贤书。王阳明文化就是圣贤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王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渊源相成,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通过王阳明心学,探讨如何着力培养学生亲力亲为、勇于担当的“事上磨炼”精神,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格物致知”精神,务实事功、身体力行的“知行合一”精神,提高品质教育,从宾阳“五大文化”中汲取养分、力量,为宾阳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将宾阳打造成为“广西教育强县”,这值得我们新时代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研究、弘扬和实践。

2、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并不能用西方的大陆理性哲学和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来解读。我们都知道,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部分是先天的,部分是经验的。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枪毙了上帝”,否定的“道德之本”的必然支配作用,尽管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有不得已“悬设了上帝的存有”。而中国哲学的大道之源指出,是物质和空间产生了时间,这在逻辑上和科学上不存在二律背反的问题②。也就是说在《易经》宇宙观基础之上所构建的中国哲学体系指出,世界是有本原的。按照类比原则,道德作为行为的最高准则,是充分可行的。

3、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4、如果说,象山先生是心学的开山之祖,那么阳明先生则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5、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要深刻理解这句话,就要理解一个关键字“寂”。

6、革命前辈周恩来总理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周恩来同志为了他的理想而努力读书,后来学富五车,精通多国语言,并终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独立和新中国建设的革命事业而奋斗终生,他的一生为国为民,两袖清风,没有一子半女亦没有任何物质财产,逝世后更没占祖国一寸土地,留给我们的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7、如果从王阳明的生活实践过程上来看,龙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结点。(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8、一般学者容易将王阳明的心学与近代欧洲的唯心主义者所提出的观点相互混为一谈。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我思是不用怀疑的,所以哲学体系毋庸置疑地可以以心志为本原来论证。莱布尼兹提出精神的单子,“每一个单子都是一个灵魂”。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理性上只能通过对“自由、不朽和上帝存在”的悬设,才能将理性更好地付诸实践。而黑格尔为了避免康德提出的认识能力上的“二律背反”,干脆提出了绝对精神的、更加唯心主义的学说。最容易将王明阳心学与其混为一谈的西方著名哲学家,是英国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的唯心主义。他提出的理论核心是“存在就是被感知”。当英国作家兼辞典编篡人萨缪尔·约翰孙博士的一位朋友对他说起不可能反驳贝克莱的声明时,据说约翰孙的反应是,走近一块大石头,踢它并宣布,“我如此反驳他。”当然,约翰孙感觉的脚痛也还是他头脑中的一个念头,所以他还未真正驳斥贝克莱的观念。但其行为确实解释了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的观点。后者写过,尽管我们没有合理的理由信仰一个客观的实在,我们也别无选择,只好装作仿佛它真是那样的。事实上,如果将认识的来源界定在人这里,就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漩涡。我们最清楚的是天地造就了人,而不是人能造就天地。自古以来,中国的神话中有盘古开天地的传说,但现在人都清楚事实上整个人类都创造不了天地。这一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唯心主义的倾向是人一厢情愿的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

9、“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0、所以,一开始,我们的功夫要用在“磨镜”上面,把自己的心镜擦亮,达到良知清澈!

11、事实上,“格物致知”的哲学内涵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构建道德哲学。这是因为在《易经》中,“致知”对应着《否》卦。(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12、“致良知”,一言以蔽之,曰: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这是一个功夫,也是一个过程。

13、致良知(价值归宿)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14、(1)《文白对照王阳明全集》/(明)王阳明著;文白对照王阳明全集编委会主编.ISBN978-7-5126-7251-2北京:团结出版社,208

15、比如,你看到一个孩子掉入井中,你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冲上去把孩子救出来,不管这是不是你的孩子,不管你认不认识孩子的父母,你都想这样做,这来自你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

16、其次,要理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当然不仅要理解王阳明本人,我会把王阳明放到整个中国哲学史的脉络中去理解,尤其儒家思想发展脉络中理解。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而心学并不是王阳明首创的,我会从孔孟儒学,到程朱理性,再到陆王心学,系统地介绍阳明心学思想整个发展脉络,这是第二个维度。

17、十六字心法的意思是:人心高而险,道心幽而妙,用心精纯,专心不诚心敬意笃行中庸之道。

18、《系辞》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下之道。虞翻曰:“准,同也。弥,大。纶,络。谓易在天下,包络万物,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故‘与天地准’也。”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荀爽曰:“谓阴升之阳,则成天之文也。阳降之阴,则成地之理也。”是故知幽明之故。荀爽曰:“谓天上地下不可得睹者也。谓否卦变成未济也。明,谓天地之间,万物陈列,著于耳目者,谓泰卦变成既济也。”原始及终,故知死生之说。《九家易》曰:“阴阳交合,物之始也。阴阳分离,物之终也。合则生,离则死。故‘原始及终,故知死生之说’矣。交合泰时,春也。分离否时,秋也。”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虞翻曰:“魂阳物,谓乾坤也。变谓坤鬼。乾纯粹精,故主为物。乾流坤体,变成万物故‘游魂为变’也。”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虞翻曰:“乾神似天,坤鬼似地。圣人与天地合德,鬼神合吉凶,故‘不违’。”郑玄曰:“精气,谓七八也。游魂,谓九六也。七木火之数也。九金水之数。木水用事而物生,故曰‘精气为物’。金水用事而物变,故曰‘游魂为变’。精气谓之神,游魂谓之鬼。木火生物,金水终物。二物变化其情,与天地相似,故无所差违之也。”知周乎万物,荀爽曰:“二篇之册,万有一千五百当万物之数,故曰‘知周乎万物’也。”而道济天下,故不过。《九家易》曰:“言乾坤道济成天下而不过也。”王凯冲曰:“知周道济,洪纤不遗,亦不过差也。”旁行而不流,《九家易》曰:“旁行周合,六十四卦,月主五卦,爻主一日,岁既周而复始也。”侯果曰:“应变旁行,周被万物,而不流淫也。”乐天知命,故不忧。荀爽曰:“坤建于亥,乾坤相据,乾立于已。阴阳孤绝,其法宜忧。坤下有伏乾,为乐天。乾下有伏巽,为知命。阴阳合居,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荀爽曰:“安土谓否卦,乾坤相据,故‘安土’。敦仁谓泰卦。天气下降,以生万物故‘敦仁’。生息万物,故谓之‘爱’也。”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九家易》曰:“范者,法也。围者,周也。言乾坤消息,法周天地,而不过于十二辰也。辰,日月所会之宿,谓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星纪、玄枵之属是也。”曲成万物而不遗,荀爽曰:“谓二篇之册,曲成万物,无遗失也。”侯果曰:“言阴阳二气,委曲成物,不遗微细也。”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荀爽曰:“昼者,谓乾。夜者,坤也。通于乾坤之道,无所不知矣。”是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干宝曰:“否泰盈虚者,神也。变而周流者,易也。言神之鼓万物无常方,易之应变化无定体也。”一阴一阳之谓道。韩康伯曰:“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而道可见矣。故穷以尽神,因神以明道。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虞翻曰:“继,统也。谓乾能统天生物,坤合乾性,养化成之,故‘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侯果曰:“仁者见道,谓道有仁。知者见道,谓道有知也。”百姓日用而不知,侯果曰:“用道以济,然不知其力。故君子之道鲜矣。”故君子之道鲜矣。韩康伯曰:“君子体道以为用,仁知则滞于所见,百姓日用而不知。体斯道者,不亦鲜矣乎。故常无欲以观妙,可以语至而言极矣。”

19、阳明文化,在宾阳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是宾阳县打造“五大文化”品牌且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明嘉靖七年(1528年),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两广提督的王阳明因“思田之乱”,驻节于宾阳。在督军理政之余,王阳明在宾阳关注民众教育,集诸生讲学,并创办敷文书院,大兴儒学教育之风。在宾阳县域内至今仍流传着与阳明文化相关的历史事迹,如创办敷文书院、移筑南丹卫等。他提倡的“无负初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在事上练”等思想历久弥新。宾阳是他的实践之地、事功之地,更是他的成道之地,阳明心学在宾阳得到了集大成,给宾阳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20、知行合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总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

21、依良知而行,即是循天理而动,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人生重大真理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铁律。

22、“知善知恶是良知。”就是说,人自身有道德体认、辨别是非的能力,天性中有向上向善的本能追求。

23、《解》卦《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虞翻曰:“君子谓三。伏阳出,成大过。坎为罪人则大过象坏,故‘以赦过’。二四失位,皆在坎狱中。三出体乾,两坎不见。震喜兑说,罪人皆出,故以‘宥罪’。谓三入则赦过,出则宥罪。公用射隼以解悖,是其义也。”

24、在《传习录》里面,王阳明多次提到了这个字。在《易经》中有“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王阳明说,“寂然不动”就是《中庸》中的“未发之中”,就是事物还没有被人认识时候的样子。

25、屈原在《离骚》中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表达的含义是,以正其心(或本于善)为出发点,去“致良知”(探索可靠的知识或天地之道),道路是艰险而漫长的,但这是人类社会面向美好未来的的唯一出路。

26、所以,王阳明在这里其实并没有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只是在强调人和物,心和物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人赋予了事物以明亮的颜色和其他主观的意义。

27、今天我们学习阳明先生的心学,就是直承孔孟法藏,直接在最根本的地方上学。因为中华文化的精妙绝伦之处就是在探究心的奥妙。

28、王阳明提出的心是初心,是不受任何遮蔽的良心,是天理与人心的吻合。所以说“良心就是天理”,简称“心即理”。天理主宰天地万物,亦即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人的任何外在的行动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

29、从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讲,心即理是核心基础;知行合一是心即理的实践方式;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进一步完善和提炼。这三大命题相互之间就构成了一个理论的圆环,在逻辑上是自恰的,在结构上是完整的,在思想上是不断深入的。

30、   他原名: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他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先后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

31、●脸上有个养生丹,每晚睡前捏一捏,调节全身气血,大病小病都赶跑!

32、王阳明的一生多次大起大落,尝过牢狱之灾,也体验过权倾朝野,被万人膜拜。这一切铸就了王阳明“知行合致良知”的心学思想精髓,让王阳明心学思想更加具有说服力,他的心学思想也被誉为是王侯将相的必读经典。在他去世的500多年中,把他奉为精神导师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等都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忠实拥趸。

33、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易经》中指的是《解》卦。《坎》为知,《震》为行,下坎上震合成一体构成《解》卦。

34、全县中小学校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阳明文化活动,如:《阳明文化》校本选修课、《阳明训》等大型集体歌舞、阳明文化作文或演讲比赛、阳明文化书画展等。有条件的学校,统筹好原有的校园景观,适当融入阳明文化元素,进行“阳明文化”思想内涵的物化建设,并充分运用宾阳现存的阳明文化古迹作为阳明文化的研学基地及传播平台。通过以上措施,对师生进行渐进式的、持续性的思想及环境熏陶,以此促进阳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断推进阳明文化活动的质量提升。

35、一位母亲资助了两个孤儿,她对两个孩子说:“你们不要因为自己没有爸爸妈妈而觉得可怜,你们可以拥有更多的爱,想不想要?”孩子说想要。

36、《乾》阳为生,为善,《坤》阴为杀,为恶。《复》卦阳生《坤》中,为“天地之心”。天道之善心,不从恶,不助恶,而是恶中生善,在极恶中以善为本。这就是孟子的“性本善”的理论源头,也是王阳明“致良知”的理论源头。虽然性本善和致良知是有区别的,但在《易经》中是没有区别的。这是因为《易经》定义《乾》为善,是变动的善。只不过是说《乾》为大明,舍于《离》,万物始生于《乾》,故而说《乾》阳本善。《坤》舍于《坎》月,《坤》

37、知行合于良知,超越一切荣辱得失,从此阳明先生的内心深处生起了无穷的力量。37岁龙场悟道以后,阳明先生依良知而行,开启了“立德、立功、立言”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38、阳明先生说,知行原是一个功夫,即知行本一。有怎样的知,就有怎样的行。

39、人人皆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就是良知的发端。

40、纵览中国哲学智慧在历史接续传承的过程,或者就儒家哲学的发展艰难历程而言,明朝时期王阳明学说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制高点,他的哲学也是儒家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暂且驻足而后得以继续前行的不朽的、令人“高山仰止”的里程碑。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