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苏轼的诗词特点(62句)

时间2023-07-25发布admin

苏轼的诗词特点

1、所以反观整个北宋文人d政,体现出的其实都是偏执的性格。在旧d中,唯有苏东坡包容,能够调整。一开始他也不理解这个王安石的变法智慧,变法策略,但是到了地方上之后,真正接触了之后,他也明白王安石变法的很多思路有可取之处。所以到后来旧d又执政的时候,竟把新d驱逐出朝廷,这时候要废除一切新法的时候,旧d中只有苏东坡,认为要辨证的看问题,甚至替王安石变法中的合理之处去说话,去努力争取。这样一来又被旧d所不容,所以又被再次外放地方。(苏轼的诗词特点)。

2、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3、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4、方笑一讲师从苏东坡的人物画像及签名笔法开始讲起,用诙谐幽默的方式,结合东坡先生一生的经历及作品,回顾东坡先生的一生,展开一次全新的旅途。

5、1084年,苏轼从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随后写下了这首哲理诗。

6、1061年,苏轼仕途正式开启。24岁,前路坦荡,人生顺遂,似乎一抬眼就能看到闪着光芒的未来。

7、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8、本首词大致写于1084——1086年期间,苏轼在被贬黄州后,在政治上遭到了打击,变得比较消极。这首《满庭芳》就是苏轼内心的一些反映。

9、《江神子·恨别》苏轼|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10、春光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有些倦怠,风卷残花满院。女子疏于打扮,一切景物都是愁的来源,而又无人倾诉。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

11、凄然思往事把盏话新凉——苏轼《西江月》赏析

12、下阕扣住孤鸿这个核心意象来铺展笔墨,移情于物,化物为我,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孤鸿的内心世界。这其实是词人换一个角度对自我进行一次观照,一次审视。“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写了孤鸿的一路风雨兼程而形单影只难归宿、怨愤满腹而无人可以倾诉的凄怆。一个“惊”字起头使整首词至次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暗示了人世风波险恶,起起伏伏,无法逆料。“却回头”勾起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个中滋味,不堪回首。“有恨无人省”写尽了孤独的痛苦。“拣尽寒枝不肯栖”,更尽交代了“无人省”的原因,这只桀骜不驯的孤鸿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愿像其他鸟儿那样轻易的就放弃了自己的追求而随波逐流,他志怀高洁,千挑百拣,寻寻觅觅,却始终找不到诗意的栖居之处,这又倍增其“恨”,而更让人绝望的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的那个叫人断肠的悲剧结局,那就是“寂寞沙洲冷”。本来是“良禽择佳木而栖”,到如今,非但佳木难寻,即便寒枝也叫人失望,孤傲不羁的他只好流落在寂寞凄冷的沙洲。“寒”、“冷”二字透露出词人内心深处的无比颓唐、绝望,它难免有一种消极的厌世的色彩。

13、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14、方笑一把东坡先生的人生分成了四个阶段,并结合他每个阶段的经历来分析作品,向我们介绍了一个立体全面的苏东坡。8岁入学即关注石介的《庆历圣德诗》;10岁听母亲程氏读《范滂传》,“奋厉有当世志”;12岁听父亲苏洵介绍白居易在虔州天竺寺所题诗。从嘉祐二年中进士到元丰二年“乌台诗案”;从试制科,入三等到黄州团练副使;从惠州安置到常州去世;从“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再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在那一个没有火车、没有飞机的时代,四处辗转,经历了人生百态,可见东坡先生的一生是豁达的一生,是不拘的一生,更是超脱的一生。

15、面对灿烂的春光,苏轼说何不珍惜,何不去欣赏这美丽的春光呢?

16、所以“牵黄擎苍”之后就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锦帽貂裘”,也是汉代羽林军的貂鼠装束。“千骑卷平冈”形容会猎气势之大。“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又体现东坡居士的豪情与才气了,所谓“倾城随太守”,大家倾城而出随太守出猎,可见东坡居士的万众瞩目。既然有这种主角的光辉,那就要有主角的担当和行为啊!

17、说到“酒酣胸胆尚开张”,就要说到东坡居士,这一代文化大宗师,无所不能之触。你看他在文学上,诗、词、文、赋无所不能,而且俱是顶尖高手,这推尔到艺术上,书、画、乐又都是顶尖高手。诗在北宋诗坛,他与黄庭坚,以这个苏黄并称;词,不用说,和豪放词派苏辛并称;那么文,唐宋八大家,他盈然是唐宋八大家中的翘楚,与欧阳修,以欧苏并称;赋,前后《赤壁赋》,那就是这个千古杰作,是唐宋诗体创作的翘楚;不用说,书法,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画,他的墨竹和文与可,自成一派,和文与可的竹并称是文人画中的典型;音乐,他也是深晓音律,虽然他的词往往不协音律,但是他音乐水平很高。

18、“何当共读香云帙,最是诗情画意时。”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我们上一次讲了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讲了他晚年的超越荣辱,讲了他和苏轼苏东坡在金陵“江湖一笑泯恩仇”。

19、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20、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思量:想念。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孤坟:其妻王氏之墓。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顾:看。肠断:一作“断肠”

21、黄州虽然是苏轼被贬之地,但是也是苏轼创作的巅峰之地。苏轼的许多的诗词、散文名篇都在此地完成。如果没有黄州的解脱,苏轼不可能达到如此的高度。

22、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弹劾他“作为诗文讪谤朝政及中外臣僚,无所畏惮”。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23、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24、        报社信箱:xueziduxie@1com   

25、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是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

26、《水调歌头》是1076年苏轼在密州时所作,当时苏轼正和弟弟分离,在中秋节当天写下此词,表达自己的离思。

27、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28、其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所谓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29、春天的夜晚,是那样宝贵,花儿散放着醉人的清香,月亮也有朦胧的阴影之美。

30、黄州,我的居所雪堂之前,有我亲手种下的桃树和李树,到如今已是绿叶成荫,青青的果实挂满枝头。

31、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春天,他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带雨具,同行人都怨声哀叹,惟有苏轼从容不迫,泰然视之。事后,他便写了这首词来记述这次经历。(注7)词的上片开门见山,点名题目。骤雨突至,扑面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此时却不慌不忙,漫步徐行,且吟且啸,快乐无比。夕阳西下,一抹斜阳笼罩着山顶,似乎在迎接着诗人。此时此刻,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早已消散,回望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斜阳已收起了光辉,一切都消失了。经过阵风骤雨,得来的往往是轻松平静的惬意。自然界如此,人生路途上又何尝不是这样。这里所写的是诗人经历风雨的感受,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经历一切政治风云的体验与反省?这是一首抒情词,更是一首哲理词,塑造出一位在烟雨中吟啸徐行的人物形象,使我们领悟到一种超然于利害得失之上的人生观与处世态度。(注8)

32、一个大作家的艺术风格常常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作面面观的。上述诸说,就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一鳞一爪,不失其真,诸家所见,应该并存而不废。在苏轼词中,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并不互相排斥,若以刚柔论词,苏词一些名作,倒是体兼刚柔,刚柔相济的。刚健是苏轼词风的主导方面,婀娜则是其词不可或缺的成分。

33、1083年,苏轼已经贬官黄州,是年苏轼将往张怀民暂新居西南筑亭,以观览长江胜景。苏轼钦佩张怀民的气度,为其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并赠其这首《水调歌头》。

34、开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借写具体的事实,表达他对抽象意义上的人生命运的深沉思忖。“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可执着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人生几度新凉”,用“新凉”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见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流逝磨蚀着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挚的惜时之情。“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寄意深刻,韵味悠远。

35、这首词写于什么时候还有很大的争议,大概是被贬之后的作品。

36、谈及唐代著名的文人雅士,不难会想到王维、李白、杜甫,他们才华横溢,多通过诗作抒发自己的格调与抱负。宋代的科举制度逐渐发达,朝廷重视文教,于是产生了一大批“文化伟人”,他们集官僚、文人、思想家为一身,在各领域作出卓越成就。毋庸置疑,苏轼可谓其最大代表。

37、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38、看来这次出来打猎,之前他也是喝了酒的,所以叫“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埃!这里又用了一个典故了,《史记·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的时候,云中太守,叫魏尚,魏尚镇守边关,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敢近云中之塞,但后来因为报功的时候,叫“虏差六级”,就是说多报了六颗首级的军功,被文帝“下至吏,削其爵”,可见当时汉之吏法之严。那么冯唐呢,也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这个文帝赏太轻,罚太重啊,这样容易失去人心。汉文帝勇于纳谏,幡然醒悟,就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所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说的是为魏尚平冤,驱除不公平的待遇,这种历史典故,一旦引用,就直指东坡居士的人生与内心了。

39、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0、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41、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清欢”,确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42、艺术特色:文有实用,语必明达,运思宏远,论事明析,说理抒情文,有诗味,写人写事白描传神,集中体现了北宋散文特色。

43、1078年,苏轼任徐州知州。一天,苏轼夜宿彭城燕子楼,梦到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唐代张尚书之爱妾盼盼。据传燕子楼就是张尚书为关盼盼所建的。盼盼面貌姣好,谈吐不俗。自从张氏死后,盼盼独居在小楼上十余年不嫁。

44、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45、不要惧怕苦难,有了苦难,才有真正的超越和豁达。

46、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47、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苏轼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通过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表达了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

48、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49、自《花间集》至柳永,始终不脱“词为艳科”的范围。这些花柳之词,冶荡之音,与正统的言志、载道的诗文相比,自然厥品甚卑。宋时以词为“小道”、“小技”,殆非无故。作词有时还被认为有才无行,有玷令德。苏轼“以诗入词”,就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两者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于是并见乎词。他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些逸怀浩气的词,在词中树堂堂之阵,立正正之旗,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宋时对晏殊、欧阳修等名公大臣作词,犹多异议,但对苏轼词品,谁也不敢菲薄,最多是说它不甚叶律而已。这是苏轼提高词品所引起的变化。词至东坡,其体始尊,从此词与诗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得到了确认。北宋后期和南宋的词,也就在苏轼词所建立的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50、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他诗画意境统一的观念。“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本文仅从结构、炼材、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结构。王维的诗往往采用组诗的形式来写,每首诗都可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成一幅和谐的全景画面。炼材。指的是选材练意,王的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在诗中体现出绘画的特点。语言。王的诗善于运用词句描绘形象的声、色、光、态。当然,以上几个方面的说法,本文分而述之只是为了论述上的方便,实际上这三方面在其诗中是融合统一的。

5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2、围墙里的女子正荡着秋千,行人经过墙外,听着佳人的笑声。笑声渐渐听不到了,行人怅怀,仿佛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

53、我们反复说过,词本来是“伶工之曲”,对吧,“伶工之作,胡夷里巷之曲”嘛,被称为燕乐。那么五代词人呢争其艳,像冯延巳、温庭筠,那么到了后主呢,“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是增加了它的深度;而柳永慢词创作是从音乐角度入手呢增其厚度;到了晏殊、欧阳修呢,以绝大才学入生活小节,遂增加了词的温度;而到范仲淹呢,是开启风气,豪放词的风气,以边塞入词,拓宽了它的宽度;而真正到了苏东坡,开豪放词宗,开豪放词派,那是增加了词的创作广度,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拓宽了词的创作领域。

54、                    学子读写报,专注中学生读写教育

55、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56、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57、这首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58、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及怀念,构成了豪放的基调。

59、“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这是说喝酒喝到正高兴的时候,人生的胸怀、襟怀更加开阔,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两鬓微霜,又有什么关系呢?请注意,这是东坡先生的一种智慧,是他即将人到中年,即将面临中年危机时候的一种大智慧。

6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61、1082年,苏轼在黄州期间,曾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苏轼在这里开垦了一片荒地,开始种植庄稼,命名为“东坡”。一天苏轼喝酒晚归,但是家童都睡着了,迟迟不开门。于是苏轼只能在门前听浩浩长江东流。就在这时候,苏轼想到了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这首词写的非常有情趣,反映了苏轼豁达的精神。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