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胡适生平及历史评价(77句)

时间2023-07-22发布admin

胡适生平及历史评价

1、到板浦不久,李汝珍即娶许乔林堂姐为妻,与板浦二许结成姻亲。

2、胡适曾在演讲中提到鲁迅的《随感录》:“一夜不能好好地睡,时时想到这段文章。

3、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实现。他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渐进的改革。他从“五四”时期提倡“德先生”(民主)到晚年在台湾领导《自由中国》。他的自由主义的友人(丁文江、蒋廷黻、吴景超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独立评论》时期都一度发生了动摇,主张“专制”是“建国”的有效方法,“建国”成功以后再建立民主不迟。在争论中胡适不肯退让,他坚信只有民主制度才真能造成一个稳定的现代国家。“专制”——即使是“开明专制”——最后一定弄到强大的政府不受监督和制裁的地步。

4、胡适把这句话称之为“不可磨灭的格言”,进而申说:“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这里的容忍,就是容忍异己。

5、“做梦尚且要经验做底子,何况作诗”,“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胡适生平及历史评价)。

6、  穿过时空隧道,审视二十世纪,不难发现,九十年前的胡适,春风得意,高举新文化运动大旗,振臂一呼,众星捧月,其热烈场面,大概跟时下的周杰伦差不多吧,自然是青年人崇拜的偶像;八十年前的他,应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依旧是学界骄子,青年人的楷模;七十年前的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担任驻美大使,以一介书生意气,为抗战作出重要贡献;六十年前的他,辞去北大校长,仓皇南下,从此漂泊海外,无缘故土。

7、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8、众所周知,胡适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生为传播自由的理念尽心劳力。然而,他在他的晚年却以“容忍与自由”为题,连续作文两篇(其中一篇是讲演),强调的是同一个主旨“容忍”。他说: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会见我的母校康乃尔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9、  六十年前,当毛泽东意气风发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郑重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胡适这个没拿过枪也没参加过战争的人,已经被宣布为第55号战犯了。他的小儿子胡思杜在革命思想的洗礼下,在国内发表《对我父亲——胡适的批判》,决心跟他划清界限,投入新社会。胡适是那个时代的名士,儿子批判老子的文章很吸引眼球,香港《大公报》适时予以转载,尽管胡适读了小儿子的文章,不大以为然,只是把当天剪报粘贴在自己的日记里,但大陆对他的大规模批判已经箭在弦上。

10、今天再说胡适,很难说出新意。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天说到胡适,他说:如今还要读胡适,这是我们的悲哀。这话说得绝对——任何经典的东西自然是常读常新,但也间接说明了,这一百年来,我们在某些方面的固步不前。

11、胡适将禅宗史研究的问题点,由西天二十八祖的传承问题,转为禅宗革命家本身的问题。他的论断承载了日后的许多成果与成就。

12、  回顾那一段历史,对胡适的批判不是偶然的。北平解放前,胡适也曾是统战对象,甚至连毛泽东都说:“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但胡适对共产d没有信心,说“不要相信共产d员的那一套”。1949年4月,国民d政权风雨飘摇,胡适判断大势已去,远赴美国。5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著名史学家、北平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给胡适之一封公开信》。陈垣以老朋友的身份,介绍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感受,劝告胡适回到新社会,希望“能在一条路上相见”。然而,6月18日,胡适从香港出版的刊物上看到了陈垣公开信的英译本,半信半疑。后又看到中文本,发现公开信是“很漂亮的白话文”,与“从来不会写白话文”的老朋友不相符,从而不相信公开信出自陈垣之手,认为是一封“作伪”的信。

13、在大师辈出的民国,胡适是那个极为耀眼的存在。

14、胡适哲学思想不在于胡适提出的学术观点的本身,而是在于他在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及其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步入现代化进程的第一人,就是胡适。

15、东方早报:非常感谢余先生在胡适诞辰120周年之际,接受本报的专访。您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权威,同时也对近代的历史人物颇有独到之研究,比如对胡适和顾颉刚等学人的研究,曾经出版过《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等著作,1991年胡适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您曾特别撰文《胡适与中国的民主运动》来纪念这位历史人物,并在该文中预言胡适将会在海内外的华人知识界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据您的了解,在这刚刚过去的20年,胡适研究的比较重要的成果有哪些?是否可以说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16、而江吕氏看到小胡适就认定这就是她未来的女婿。而冯顺弟却认为江吕氏的女儿江冬秀比自己儿子大一岁,按当地的说法“男可大女不可大一”,而且最要命的是江冬秀属虎,属虎的人八字都硬,尤其是“母老虎”那更是让人望而生畏。

17、在唐代以前,北魏曾经辟过佛,反对过外国的文化,禁止胡服胡语即其例,但未见成功,而在唐代辟佛的,如韩愈,他曾说过:“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三个大标语,这风气虽也行过几十年,但不久又恢复原状,然在这一次,却用了一种软功夫来抵制这非人的文化,本来是要以“人的政治”,“人的法律”,“人的财政”来抗住它的,但还怕药性过猛,病人受纳不起,所以司马光、二程等,主张无为,创设“新的哲学”,“新的人生观”,在破书堆中找到一本一千七百几十个字的《大学》来打倒十二部《大佛经》,将此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来创造新的人的教育,新的哲学,新的人生观,这实在是老英雄裹创奋斗中的一个壮举,但到了蒙古一兴起,老英雄已精疲力竭,实在不能抵抗了!(第四幕完)

18、胡适曾在散文《我的母亲》中写道: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19、像江先生这样一位严肃的专业史学家竟肯化上八年、十年的功夫,全力为胡适写详细传记,可见胡适在一般史学家的眼中仍不失为最重要的专题研究对象之一。由此再进一步推断,则可知胡适在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确远在其他同辈学人之上。

20、余英时:至于胡适晚年在台湾的影响,就我所知,则只能说是间接性的。他以《自由中国》发行人的身份,终成为台湾自由主义者的护法。《自由中国》是国民d教育部出钱支持的,时在一九四九年初,胡适还在上海。当时国民d危机感极大,非常需要自由主义者的支持,因此决定办这样一个刊物。《自由中国》的“宗旨”便是胡适在一九四九年四月赴美船上写成的。初到台湾的时候,国民d为了争取美国的援助,继续需要与自由主义者合作,也更不能失去胡适的精神支持。

21、这是电影《建d伟业》里的一个片段,而电影中由吴彦祖饰演的风度翩翩,温润如玉的老师,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胡适。

22、当时的教书先生教书往往令学生死记硬背,她却要求儿子读书一定要“求甚解”,每背一句都要知晓一句的意思。虽然胡适儿时家境困窘,但冯顺弟却送三倍以上的学费给先生,嘱托先生一定给他讲个明白。

23、以海外来说,你们提到的周质平、江勇振两先生仍然是胡适研究的领航人。周先生和陈毓贤女士用英文合著的《一个实验主义者的自由精神》(“APragmatistandHisFreeSpirit”,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刊印,二〇〇九年)是一部侧重写胡适情感生活的新著,国内读者也许很少机会读到。今年(2011)一月台北联经出版了江勇振《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这部书共分三部,第第三部尚在撰写中,规模很大,研究也极尽精详之能事。第一部便长至七百页,大概在六十万字以上。所以全书三册恐将不下两百万言。这可以说是胡适研究中学术性极高的一部大著作。

24、之后,胡适的父亲,双脚到了已经无法行走的时候,才被“放行”,渡海回到了厦门。没过几天,就悲惨地死在那儿,当时,年幼的胡适,年仅3岁半。

25、提倡的文学革命及其实践活动。在文学革命方面,胡适居功甚伟,是他首先发出了“文学革命发难的信号”,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有名的“八不主义”。

26、东方早报:蒋介石日记公开以后,胡适与蒋介石的关系一度成为一些学者有研究兴趣的议题,有大陆学者通过对晚年蒋介石日记的阅读发现蒋在日记里对胡适颇多谩骂之词,甚至指斥胡适是只会伸手要钱的“无耻之文人”,并据此认为蒋介石尊重知识分子完全是“作秀”,但是在公共场合,蒋介石对胡适却非常礼遇和敬重,胡适去世后他也赠送了一副褒奖的对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请简单谈谈您心目中的胡适与蒋介石的关系?

27、一个人懂得感恩,才能算是一个厚道的人,别人才敢信任你,才能拿你当朋友。

28、总的来说,蒋忠是想阻止雷震组建一个新的政d。胡适当时还是中央研究院院长,他没有参与到雷震的营救中,但没有成功。胡适留下了一本三千字的日记来解释整个故事。

29、本文选自《胡适的前半生:日记、书信、年谱中的胡适(1891-1927)》,邵建著,理想国,2013年5月出版。

30、从北上关外到南下海疆(1882-1895年)

31、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对新青年文学改革的看法,陈独秀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旗帜,使他们成为文学革命的领袖。在崇尚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是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大革命之父”。胡适发起的文学革命包括诗歌、戏剧和小说。

32、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六十年来,从地狱重返人间之后,胡适研究渐露“显学”之相。当初毛子水为胡适墓志铭撰文,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裏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33、   胡适和他的父亲胡传(字铁花)都是与台湾有缘之人。胡适于1958年回到台湾定居,后长眠于宝岛;而他的父亲在清末也有在台宦游数年的经历。这似乎是冥冥中上苍的安排。如果一定要从父子二人命运的关联思考,从中也可看出家国沧桑、历史剧变的一丝脉络。

34、胡适在高校执教,学生中有名的包括牟宗罗尔纲、顾颉刚、俞平伯、傅斯年等。此外,胡适还注意帮助同侪、提携后进。林语堂在其留学期间,清政府取消对留学生资助,林语堂靠着胡适的资助继续在国外读书。

35、原来中国儒家的学说是要宗亲——“孝”,要不亏其体,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将个人看得很重,而印度文化一来呢?他是“一切皆空”,根本不要作人,要作和尚,作罗汉——要“跳出三界”,将身体作牺牲!如烧手,烧臂、烧全身——人蜡烛,以献贡于乐王师,这风气当时轰动了全国,自王公以至于庶人,同时迎佛骨——假造的骨头,也照样的轰动,这简直是将中国的文化完全野蛮化!非人化!(第二幕完)

36、如果进一步把它落实到自己,我不得不承认,虽然我认同并欣赏宽容,但宽容的能力在我身上依然低弱,除了自身的性格偏激,毕竟我还吃过前一时代的精神之奶,中过“毒”的我尚需长期克己。

37、15岁时,还曾因为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受文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启发,将自己原来那个笔画奇多,既难写又难念的“嗣穈”名字改为了“胡适”。

38、但是他的下属,却丝毫没有被他的坏情绪波及,而且他们每次半夜来找胡适,胡适也依然是和和气气的。

39、这是因为他毕生着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正是这样的思想帮助许多青年树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思维方式,成为具有民主和科学素养的人。可以说,对于“五四”后中国民主力量的成长,胡适功不可没。

40、从同治六年(1867年)到光绪五年(1879年),胡传先后五应乡试,试图在科举正途的老路上博得功名,但毫无结果。期间,在处理和应对宗族与家族事务方面,也花费不少精力。胡氏在上海的祖业店铺也因火灾被延烧,损失惨重。胡传自言:“在家所望者,只侥幸乡试中式耳。然三年一科,万一再应两科不中,年渐老,将奈何?”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胡传决计明年出游,探求新的出路。胡传决定出游,还有一个原因:大家族分家,他的负担减轻。胡传与叔祖及伯父将祖传房屋、店铺和债务,皆做分配,断断续续二十年的家务纠纷终于有了结局。当时胡传的继室夫人曹氏也已病逝,离家前他对诸事做了安排:长子胡嗣稼,年交由弟弟胡玠教读;长女年已经许配于章洪镛,在家侍奉祖母;孪生子胡嗣秬(行二)、胡嗣秠(行三)已四岁,皆离开乳母回家来,胡传将嗣秬交予父妾张氏抚养;嗣秠则过继堂兄胡珍,由寡嫂抚育;幼女五岁,交由弟弟胡瑜之妻养育,使其为女。将家务事安排妥当,胡传于光绪七年(1881年)五月十七日起程离家。对此,他自言:“生平自谓铁石心肠,至此亦不能不寸寸断裂矣。”生活的窘境迫使他41岁时抛离骨肉,痛下决心,开始新的人生探索。

41、  胡适童年在家乡接受私塾教育,14岁到上海求学,开始接触新思想。20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生,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科,后改读文科,25岁时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受其“实验主义”哲学影响颇深。1917年,27岁的胡适回国,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成为文科教授。同年,他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后历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要职。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心脏病猝发逝世于台湾,享年72岁。胡适去世时,蒋介石写挽联,评价其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42、宽容是一种美好的情感、高贵的品质、是一种仁爱的光芒、一种崇高的境界。胡适自己也是身体力行、一生都在践行着这种高尚的宽容理念。

43、最早的一部《红楼梦》研究专论是周春的《阅红楼梦随笔》。周春可以说是最早的红学家了。

44、1962年1月,胡适从泰达医院出院。2月24日,胡适在中央研究院的招待会上死于台湾省台北市南岗区心脏病发作。

45、胡适的母亲出生农妇,目不识丁,却称得上是“再世孟母”的典范。

46、通观胡适一生而论,他发挥最大的影响是从提倡白话文开始,一般称之为文学革命。他到北大以后通过讲堂和报刊(如《新青年》、《努力周报》、《晨报副刊》等等),大力提倡“新文化”或“新思潮”,这是他光芒万丈的时期。一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以个人影响而论,胡适都可以算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左倾思潮在一九二〇年代以后急起直追,一时之间确有逐渐压倒胡适的趋向。但胡适的思想还是在当时不少左倾青年的心中留下了种子,几十年后竟有“春风吹又生”的奇迹出现。我先后所读到的王元化、李慎之、舒芜几位先生晚年的文字,都明显透出“回向胡适”的消息。

47、那是一个晴朗的上午,车在徽州山道中逶迤,灰白如带的山道,一边是岭一边是溪,便不由得产生了上述文字的幻视,尽管它写的是浙东。皖南与浙东,同样山水形胜,人杰地灵。对着窗外不断移动的秀水青山,一车人纷纷慨叹:难怪这里出了胡适!

48、  这部自传不仅完整地呈现了他40岁及以前的生活、思想与事业,也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他的家乡、他求学的上海、留学的美国、活动最多的北京,在此都有描述,这些成为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政治、舆论界的状况,民国时期文人中国梦的思路,当时知识分子寻求进步轨迹的重要内容。

49、胡适在三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母亲夹在几个媳妇中间经常受气,在这样的情况下,胡适成为母亲唯一的指望,她苦心孤诣地培养他,在点滴小事上打磨,帮他择取老师,付给远高于一般学生的费用,极其难堪地帮他争取读书的费用,后来胡适出国读书,一去就是十年,她独自承担难以想象的寂寞不说,有次得了重病,还特地不要让人告诉胡适……

50、答案一出,满座都不禁哑然失笑,又纷纷鼓掌,而在教室后方站立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都不禁笑着颔首。

51、总结地说,胡适无论是推动文学革命、研究哲学史、批判社会(如“多谈问题,少谈主义”)、或提倡“赛先生”和“德先生”,都得力于他在美国七年训练中所获得的现代思想方法,特别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论。这些新方法已化为他的基本能力的一部分,因而无论运用在哪一方面,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蔡元培在一九二二年左右到纽约和中国留学生谈话,特别鼓励他们在美国首先应该学得“点石成金”的那个手指头,也就是“方法”。冯友兰在报告了这个故事之后,紧接着说:“胡适是在哲学方面用那个指头比较早的一个成功的人。”(见《三松堂自序》)冯在哲学上是和胡不相合的,因此这一评价具有高度的客观性。我想将这一评价加以推广,认为胡在各方面的“启蒙”作用都应该归功于这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52、更有递进的是鲁迅。1926年了,新文化运动已有10年的历史,白话文早已取代文言文。可是,鲁迅对于反白话文的态度是:

53、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54、1920年,离开《新青年》,在南京大学暑期学校讲学。

55、1961年2月,胡适出席了台湾大学校长钱思亮主持的宴会。当他到达时,他感到不舒服。他被送到医院,脉搏跳了135下,痰里有血。医生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医院住院2个月,然后回家自理,但身体已逐渐虚弱。11月病情恶化,到台湾大学医学院休养。

56、文革结束后的1980年代,大陆中国逐步对胡适重开评价,这是一个“去妖魔化”的过程。胡适作为一个研究对象,逐步从学术领域过渡到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随着人们对胡适和胡适思想的深入,胡适的形象再度走向历史前台。以致一个我很尊敬的老人在他去世前这样语重心长: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

57、当时,江、胡两家订了婚约之后,胡适就先后到上海、美国求学去了。过了十多年他俩还未结婚。

58、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网站已开通(http://xuebao.hebtu.edu.cn/),作者可在线投稿,也可向责任编辑邮箱投稿(投稿指南内有各学科编辑邮箱)。

59、除了浪漫,他也挺“严谨”的,如关于“人生如梦,还是如戏”这个困扰无数人的问题,胡适就一针见血地给出了独特的见解:

60、李汝珍博学多才,不仅精通文学、音韵等,还精于围棋。乾隆六十年(1795年),曾于板浦举行公奕,与九位棋友对局。后又辑录当时名手对奕的200余局棋谱,成书《受子谱》,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刊行。

61、余英时:你们说,胡适的影响仅仅限于知识界之内,而今天大陆维权、社会运动、有限抗争等,其思想资源来自翻译过来的西方著作,也与胡适不大相干。我想这里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误解,时代在改变,新问题层出不穷,胡适的著作中自然不可能为今天大陆的具体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胡适在政治上和在学术思想上一样,他的最主要作用是“但开风气不为师”。今天维权等等活动显然和当年胡适所“开”的“风气”有很大的关系。“五四”时代“德先生”的记忆一直若隐若现地保留在知识人的潜意识中,因此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终于全面复活了。这段历史你们都很清楚,不必多说了。今天维权的思想和行动也不是忽然从空而降,正是由八十年代追求普世价值演变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一“五四”的远源,今天的知识人未必会忽然想到要向西方著作中寻找相关的思想资源。胡适开风气之功即隐藏在“五四”遗产之内,至于人们是否还记得他的贡献,那已是毫不重要的事了。胡适深信“社会不朽”而绝不重视“个人不朽”,所以这一点根本不成问题。

62、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63、受家庭环境影响,不满4岁胡适就进入了学堂读书,并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他通读国学经典,酷爱读小说,如《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著作。

64、他也是提出戏剧改良的第一人,他所创作的《终身大事》,被人视为中国话剧的开山之作。

65、事实上,胡适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整理父亲的遗稿。1930年6月至1931年3月,罗尔纲在胡适家中奉命对胡铁花遗稿进行了系统整理。后来又有不少学生后辈帮他做过此事。白棣、王毓铨、胡先晋都帮胡适抄录过乃翁的文稿。这批文稿现在台北胡适纪念馆,作为“胡传档案”全部有存,大部分是手抄本,仅有少数原件,此外就是缩微胶片。从内容上说,主要分为七大类:(1)年谱;(2)日记;(3)禀启;(4)文集;(5)书札偶存;(6)家传;(7)其他杂件。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纪念馆馆藏手抄本及小部分原件,是1958年胡适回台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后从美国寄回台湾的;其他缩微胶卷(根据美国国会图书馆胡适存留美国文件制作的缩微胶片)是根据胡传原稿拍照,由杨联陞在胡适逝世后,于1963年7月2日从美国托人转交江冬秀的。目前台北胡适纪念馆已将胡传档案扫描并转制成数字档案,汇入“胡适档案检索系统”数据库内。海内外读者可在胡适纪念馆网页申请在线检索。

66、这一出五千年的英雄悲剧,我们看见我们的老祖宗继续和环境奋斗,经过了种种失败与成功,在此连台戏中,有时叫我们高兴,有时叫我们着急,有时叫我们伤心叹气,有时叫我们掉泪悲泣,有时又叫我们看见一线光明,一线希望,一点安慰,有时又失败了,有时又小成功了,有时竟大失败了,这戏中的主人翁,是一位老英雄——中华。他的一生是长期的奋斗,吃尽了种种辛苦,经了种种磨难,好像姜子牙的三十六路伐西歧,刚刚平了一路,又来了一路,又好像唐三藏上西天取经,经过了八十一大难,刚脱离了一难,又遭一难似的,这样继续不断奋斗,所以是一篇英雄剧,磨难太多,失败太惨,所以是一篇悲剧。

67、但是江冬秀却已经把自己当做过门的媳妇了,江家本来是望族,在家里,江冬秀有自己的丫环婆子,凡事都不用自己动手。但是她却亲自来胡适家照料胡适体弱多病的母亲,胡适一去十年,她就照顾了十年。

68、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为“和谐”而努力,就是为“宽容”而努力,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宽容的意识和能力,我们更须要宽容的制度(不妨想想那种不宽容的制度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吧)。胡适和弘扬胡适的意义,正在于此。因为胡适的一生,就是为制度宽容而努力的一生,尽管他直到去世都没有看到这种制度的到来。

69、据《老子铭》所言,“聃然,老旄之貌也”,又有《礼记 曾子问》“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又史记所言“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修道养其寿”。更有言老子又称伯阳父的,实在是因为史记说老子二百多岁,而恰巧,周幽王时,有位太史伯阳的,硬是扣给了老子伯阳父的称谓。其实,这并不奇怪,古人是极其尊重前辈的,我们倘可以理性的看待,不免将这些夸大其词,看为尊敬,而不论如何,我们显然能从中认识到,的确老子高寿,只不过古人的说法,过于夸张了。

70、陈胡间的一通书信,就构成了新文化运动中同一阵营的不同文化对比。如果胡适的主张是对话和讨论,陈的态度则是“不容”。这是一种“文化霸权”的表现。而陈唯一的理由就在于,白话的主张是“对”的、“是非甚明”的。陈独秀没有考虑到,所谓“对”和“是非甚明”都是一种“认为”,而“认为”常常是人各认为。当你认为“对”就不容讨论,哪怕即使“对”的是你,这样的逻辑也将导致文化专制,“对”的专制。

71、余英时:你们说,对于80后、90后年轻一代,鲁迅和胡适都已在若存若亡之间,有些青年甚至没有听见过胡适其人。你们又说,关于这一现象,有人以为是自然的,但你们最后又提出了代际之间“失忆与遗忘”的问题。

72、胡适的父亲早亡,是母亲一手带大,他知道母亲的不容易,他虽然不乐意这门婚事,但他也不肯忤逆母亲。

73、这句话意味着一种时代精神的变迁。从文革结束后的19到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200三十年来,我们的精神历程缓慢地然而是不可阻挡地发生着变化,比如,很简单,这种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就可以概括为从“鲁迅”到“胡适”。当然,这里的“胡鲁”都不仅是他们自己,而是某种精神的象征,他们原本就代表着不同的时代精神。问题是,今天,如果我们把“胡适”作为21世纪的文化选择,那么,由胡适所代表的精神坐标到底是什么呢?

74、  当年解放军兵临城下,假如胡适不走,会是怎样呢?胡适会留任北大校长,抑或如毛泽东所言,当北京图书馆馆长吗?然而,历史没有假如。

75、胡适曾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那就是:“宽容比自由更重要”。他认为“宽容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宽容,就没有自由。”

76、  胡适的传记和研究作品很多,而本书是亲笔撰写的传记,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有详细的回忆,和深刻的思考,是胡适传记作品中价值高的。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