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主张是什么(40句)

时间2023-07-21发布admin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主张是什么

1、在《她是睡着了》中,以长短句分隔排列的方式,使诗歌的节奏既整齐又有变化。短句多用破折号来延长它的意蕴,这破折号,既是意义上的延续,又是音节上的延长,有余音袅袅的效果,声断而意不断。长句中,用句中停顿来增加诗句的跳跃感。句末多变的韵脚,体现了诗歌既有始终如一的主旋律,又有丰富多彩的变奏。这美妙的韵律,构成了华美的乐章。

2、他遵从了闻一多的三美的理论,即所谓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各种诗体的尝试,他认为每一种诗体都有其最合适的内容来填充。其中最典型的是他对十四行诗体和散文诗体的尝试及突破。徐志摩诗歌的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是很有创造性的,他敢于突破古典的抒情方式,并糅入西方的各种思潮,还大胆的创造新的体式,敢为新诗开拓新的格律,意境优美、唯美。

3、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

4、徐志摩非常看重的音乐美,在《雪花的快乐》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5、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他发出悲叹:“一年,又一年,再过一年,新月望到圆,圆望到残。”(《爱的灵感》)

6、"健康"、"尊严"的原则

7、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8、由于徐志摩在爱情婚姻生活中的不如意,加之他天性中所具有的那种浪漫,使得他对美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可以说,他向往美,追求美,但是他不亵渎美。他的诗歌就是从他的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一股股的清泉,他的思想是那么的纯净单纯,他的情感是那么的真挚热烈,他的情趣是那么的高贵典雅。他没有传统文人诗歌中的那种低俗情调,也没有时下一些诗歌的那种下三流的味道。他的身上,具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那种士大夫的情怀,这样的情怀,贯穿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成为甘甜的乳汁,滋养着人的心灵。我们来看看他有名的短诗《莎娜扬啦》。这儿没有过多的铺排,没有华丽的词藻,而是抓住一个特定的镜头,一个特定情境下女子的娇羞状态,将女性的美充分的展示出来,让人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也深切的体会到了女子的内心世界。爱情的幸福与甜蜜,面对自己的爱人时的那种娇羞与可爱,都在这一瞬间的一个特定的情态中表现出来,可以说出神入化、入木三分。

9、《她是睡着了》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人沉睡”图。

10、据后来张幼仪回忆,当徐志摩和狄更生在一起的时候,“他是那样快活,完全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神采奕奕,声音飞扬,肢体动得迅速而奔放”,此外徐志摩对浪漫诗人拜伦推崇备至,当成自己的模范,这也成了批评界定义徐志摩为“浪漫主义诗人”最有力的依据之一。离开欧洲回国的时候徐志摩的态度早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当年留学欧美徐志摩有着实业救国的抱负和在政坛上有一番作为的想法。

11、综上所述,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徐志摩在其中都起着主角的作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

12、徐志摩的批评观显然与发端于他那个时代的崇尚客观分析与文本细读的英美新批评大相径庭。新批评派的燕卜逊自居为“分析性批评家”,反对“欣赏性批评家”,并声称“无法解释的美让我恼怒”。与新批评的科学化倾向相对立,徐志摩所崇尚的“整体领悟”式的文学批评,类似于传统的印象式批评,突出了读者和作品的精神契合和心灵感应,表现出极强的主观化和个性化色彩,甚至还有一点神秘感。例如他说,要完全领略一首小诗,“一半得靠你的缘分”,并自嘲说,在艺术鉴赏方面,“我真有点儿迷信”。迷信正是科学所要破除的,徐志摩自称“迷信”,显然是要和“分析性批评家”与科学化批评划清界限。对他来说,为“无法解释的美”而恼怒无疑是可笑的,因为文学批评本来就是对文艺作品的“不期然的发现”。

13、往往那诗人头脑中的灵光一闪,经过诗人的加工之后,便会成为一首绝唱。徐志摩同泰戈尔一样崇尚性灵。徐志摩的性灵还体现在他的文章中冥冥中像是个预言,让人感到惊讶。死亡是每个诗人都深深思考过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徐志摩这样能在生前绘声绘色的描写自己死亡的人,还是不曾见到过的。

14、新月诗派新一代领袖程杰的作品受徐志摩影响颇深,但又区别于徐诗。

15、徐志摩在1931年一次飞机事故中不幸英年早逝,时年34岁。

16、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7、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 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18、除了哈代研究之外,徐志摩对19世纪英国浪漫派和维多利亚时代传奇诗侣白朗宁夫妇也有一定研究,代表性的成果为《济慈的夜莺歌》《拜伦》《白朗宁夫人的情诗》。与以上3篇诗论相比,发表于1924年的《拜伦》一文,更为别出心裁。这是一篇梦话拜伦的奇文,采用了现代派小说的白日梦形式,率性纵情,随心所欲,完全无视正统的批评章法,突出体现了性灵化诗论的不羁风格。

19、1925 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诗以外,还联络新月社成员从事戏剧活动。1925年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了《晨报诗刊》,这时,闻一多已由美国回国并参加了《诗刊》的编撰工作。

20、陆先生在列举刊发于《诗镌》上的珍品时,徐志摩有三首入选《梅雪争春》《半夜深巷琵琶》《偶然》。

21、绘画美,指的是诗歌中的各种意象所构成的,可以供人想像的美的画面。我们总是用“诗情画意”、“如诗如画”来赞美眼睛所看到的实景。可见,诗和画是分不开的。

22、早期白话新诗,主要胡适的《尝试集》、刘半农的《扬鞭集》、沈尹默的《鸽子》、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刘大白的《旧梦》等。

23、程杰的诗中,处处可见闻一多所提倡的“建筑美”,大量的文字重复和排比段的运用推动诗歌的内容诠释和情感表达,如《如果别离》中“再见了再见不了的世界,再见了你,再见了我自己”这句诗里几个“再见”的巧妙运用。

24、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25、“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情节。

26、获邀参加徐志摩诗歌创作研讨会,第一反应是抽出书架上陆耀东先生的《中国新诗史》第一卷(1916—1949),陆先生是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专家,门下弟子龙泉明、张中良、程光炜、罗振亚、汪剑钊、吴投文等也均有赫赫成果。读陆先生此著于我是一次补课,上大学时学的是唐弢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并未专有诗歌史教材。因为徐志摩而读中国现代诗歌史,而深入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诸位大家,让我想起了2001年10月在湖州师范学院召开的“21世纪中国首届现代诗研讨会”上主持人沈泽宜先生的一句话,“后人是可以救活前人的”。以此类比,同代人也是可以救活同代人的。诗歌创作是个人的事,但诗人与诗人间的交往、碰撞乃至群体集结,古已有之,自然并非个人的事。即以陆耀东先生《中国新诗史》第一卷而论,书分五章,第一章“中国新诗的诞生和第一个十年述略”,第二章“文学研究会诗人群——冰心等人的诗”,第三章“创造社诗人群——郭沫若等人的诗”,第四章“新月社(前期)诗人群——徐志摩、闻一多等人的诗”,第五章“其他诗人群——鲁迅等人的诗”,就完全是按照群体来书写中国现代诗歌史的。那天恰好遇到叶延滨先生,和叶先生谈及此书,叶先生说,当时写新诗、写得好新诗的大约也就这些人。细想也是,整个现代诗歌史也就33年,学界谓之“现代文学30年”,30年,能出多少有影响的大家确实也约略可数,这么一比照当代诗歌,就不免自豪,当代诗歌迄今已66年,扣除文革荒废的17年也有49年,真是人才济济,群英荟萃。当代诗人的压力因此也比现代诗人要大许多,以至于近年有学者提出,中国当代诗人已经置身于三个传统的阴影下了,前两个是黄灿然有文言及的“中国古典传统和西方现代传统”,第三个就是,百年新诗传统。

27、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28、徐志摩是在1924年提出上述观点的,当时,西方“科学主义”思潮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以及西方各种主义、流派的涌入,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徐志摩对“教科书式的文学批评”的质疑,既是对文学批评科学化的反思,也是对“主义”先行的跟风现象的讥刺。如上节所述,徐志摩主张诗歌是性灵的抒发,并以“活泼无碍”的创作境界作为自己的理想。与此相呼应,在文学批评与鉴赏层面,他高度推崇个性化的“整体领悟”,而不是科学化的机械分析。他认为:“能完全领略一首诗或是一篇戏曲,是一个精神的快乐,一个不期然的发现。”他又认为:“领略艺术与看山景一样,只要你地位站得恰当,你这一望一眼便吸收了全景的精神;要你‘远视’的看,不是近视的看;如其你捧住了树才能见树,那时即使你不惜工夫一株一株的审查过去,你还是看不到全林的景子。所以分析的看艺术,多少是杀风景的:综合的看法才对。”

29、2014年2月11日,年仅19岁的作家、诗人程杰公开发文《呼唤第二轮新月》,正式标志消失了80年的新月诗派以新的面貌再次出现在中国文坛。

30、然后,诗人近看,少女的娇嫩的肌肤,宛若三春里盛开的玫瑰、月季,让人几乎可以触摸到它的细致柔滑,几乎可以嗅到它发散的芬芳……

31、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32、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33、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创造意境的诗人,他的许多诗歌都具有梦幻般的意境之美。在表现诗歌关于“情景交融”这一文学特征方面,徐志摩做得非常出色。“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他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非常透彻。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4、徐志摩诗歌的意蕴美。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我国传统诗歌美学理论的核心和最高的美学原则。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就提出过“神与物游”的艺术要求。所谓“意”,是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境”,是指诗人用以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即情感客观化,对象化。“意”是诗的生命,“境”是附在“意”上的外壳,是表现诗人主观情感的工具。诗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借助具体形象的描绘才能得到生动的抒发,而具体的形象又因诗人思想感情的熔铸而获得强烈的美感力量。诗的意境创造就是要求“意”与“境”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强调诗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境的高度统一融合。古人云:“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一切景物皆情语”。这些艺术经验道出了“意境”的美学真谛。

35、《再别康桥》写的是诗人的离别愁绪,突出的感情是一个“别”字。诗歌重点写的“境”,则是康桥的康河。他敏锐的抓住“金柳”“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辉”的具体形象,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景观。对“撑篙”的追忆,更是诗人在感到理想破灭后,伤感无奈的“寻梦”联想。诗作巧妙的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为一体,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露了离别愁绪,使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

36、新月社成立于1924年,新月社本来不是专门的文艺团体,开始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为新月俱乐部。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曾编辑出版《诗镌》、《剧刊》,开始形成新月诗派。他们中间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37、难点: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主张对新诗发展的意义。

38、这样的一幅画面,有远观,有近看。描摹传神,溶色、香、味为一炉,揉幽、雅、静为一体。既有对外在的摹画,又有对内心的探究,有情有态,形神兼备。

39、在《再别康桥》中,不少词是重叠的,像“悄悄”、“轻轻”、“沉默”等。如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用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来表达缠绵的情意、淡淡的哀愁。再者每节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一些评论家就说:《再别康桥》一个不可缺少的魅力在于它的音乐美!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