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海德格尔著作(91句)

时间2023-07-17发布admin

海德格尔著作

1、我们举Dasein和Existenz两个概念为例。海德格尔的Dasein,现有的比较为学界所同意的译名是陈嘉映、王庆节做的“此在”。我认为这个译名是好的,恰当的。有挑剔者说:Dasein之Da也有“彼”的意思嘛,为何非要译成“此”?我以为这个责难不能成立。中文的“此”弹性较大,且比“彼”要宽大,我们总说“如此”而不说或少说“如彼”。(海德格尔著作)。

2、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TD58qn0WcCs3OwW-Xkk5w密码:c6vq书名:海德格尔的根

3、(2)参看孙周兴:《后期海德格尔基本词语的汉译》,载拙著《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9页以下。

4、常引德文原著简称及其中英译名中译本序言前言引论第一章切题第一部分开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第二章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继承第三章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超越第二部分海德格尔前期思想第四章现象学与问题架构第五章绽出之生存,作为开敞之域第六章生成开敞之域第三部分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第七章过渡:从《存在与时间》到隐藏的澄明之境第八章本有与转向第九章存在之历史第四部分结论第十章批判与反思附录一关于开敞活动与操心的实存论构成要素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创制的努斯”以及阿奎那思想中的“自然之光”概念三古希腊文的语法以及“现在完成”时态参考文献德、英、拉丁文术语索引古希腊文术语索引译者附记

5、在以后的日子里,海德格尔大量阅读了尼采、克尔凯戈尔、陀思妥耶夫斯基、谢林、黑格尔、狄尔泰等哲学家的著作;广泛地了解了当时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在此过程中,海德格尔受到了李凯尔特、舍勒等人的影响,并完全接受了胡塞尔的现象学。1913年,海德格尔获得了弗莱堡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做了母校的讲师。(海德格尔著作)。

6、47 NietzschesLehrevomWillenzurMachtalsErkenntnis

7、63 Ontologie.HermeneutikderFaktizität

8、《论艺术作品的本源》,即前文的初稿,与前文有一些不同之处,包含许多与定稿不同的想法。

9、Towhereitbentintheundergrowth.

10、因此之故,从现在开始,在下面讨论中,我们把自古以来、因而总是不断给予思想,并且先于一切地、因而永远给予思想的东西称为最可思虑的东西。

11、72 DieStegedesAnfangs(1944)

12、    《林中路》是20世纪德国伟大的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后期代表作品之一。它在当代学术界享誉甚高,业已被视为本世纪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其中的第一篇《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年至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书中斯诸篇也各有特色,均为厚重之作。若要了解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这本《林中路》是不可不读的。

13、简而言之,一件艺术作品所揭露的乃是三重形式中的解蔽:作为世界和大地;作为开启特殊世界以及让事物有意义的争执;以及作为构造了诸特定的解蔽的源始的争执。

14、从译名上讲,Sein译成“存在”,原先差不多已经定型,但现在有不少人不以为然,甚至还有坚决反对的,反对的基本理由其实大家都能同情:西文中的名词On、Sein、Being(“存在”)是系动词einai、sein、be(“是”)的名词化,若把前者中译为“存在”,就难以显出它与“是”的联系了。所以,为强调这种语法/逻辑形式上的联系,有人就主张把前面这个名词也译成“是”,而不应译成“存在”。我认为这个理由并不多么充分,因为即使在希腊文中,名词On与系词einai(不定式)也是两个词,两者之间也并不具有同一个词形,两者在字面上也没有表现出什么联系,何以在我们汉语翻译中就一定要把两者统一起来、强求词形上的一致呢?在德语中,名词Sein与系词sein倒是只有大小写的差别,但显然这并不能支持人们把名词Sein译成“是”。在这个问题上,我的基本想法是:显示“存在”与“是”的联系,这主要是理解和解释的事,而不是翻译工作的首要考虑,虽然翻译总是理解性和解释性的。另外,可能更为关键的是,把Sein改译为“是”,即把On与einai统一译为“是”,并不能建立汉语“名词”与系动词“是”之间的语法/逻辑联系——词类界线不明、没有词类形式转换体系的汉语本来就没有这种联系。总之,把名词On译为“存在”,把系动词einai译为“是”,我认为仍然是最好的方案。(7)

15、50 NietzschesMetaphysik/EinleitungindiePhilosophie

16、Tworoadsdivergedinawood,andI--

17、已经具有的性质。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在者”。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

18、56/57  ZurBestimmungderPhilosophie

19、这“之间”正是“Er-eignis”中的“Er-”的深层含义,意味着某个对子之间的发生创立,所以它不是指两个现成者之间的关系,而是像阴阳那样的对子之间的生成,是为“缘发生”或“缘构发生”,⑤由此而使“自身身份”、包括对子双方取得的身份得以可能。

20、   本卷《论哲学的规定》包括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最早两个讲座,第一个讲座(1919年战时补救学期讲座)《哲学观念与世界观问题》被认为是海氏思想的真正开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第二个讲座《现象学与先验价值哲学》(1919年)则是海氏对当时主流哲学新康德主义的一个考察。

21、保存则是相应的保持艺术作品当中的解蔽力量的此在活动,它通过决断地使解蔽在艺术作品中持续地开显着来实现这一保持。创造与保存是两种此在“筹划”(开启与保持)被置入艺术作品当中的解蔽的方式。创造与保存的统一乃是艺术本身,海德格尔称之为Dichtung——不是“诗歌”而是poiesis,那创造着-并-保存着的向揭示性的媒介当中置入媒介的活动。

22、88  Seminare:DiemetaphysischenGrundstellungendesabendländischenDenkens.EinübungindasphilosophischeDenken 

23、可是,对当今的兴趣来说,重要的只是有趣的东西。这个有趣的东西让人见异思迁,过一会儿就对它满不在乎,并用另一个有趣的东西来取而代之,而后者与它所取代的前一个有趣的东西一样也很少与人相干。

24、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存在与时间》一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此在入手,在对“存在”的追问中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

25、7  VorträgeundAufsätze (1936–1953)

26、1909年,海德格尔来到了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他马上发现神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问,而哲学对他却有无比强烈的吸引力。当时,胡塞尔的现象学正在学术界兴起,海德格尔马上对它产生了很浓的兴趣。胡塞尔的两卷本哲学巨著《逻辑研究》也成了他反复阅读的案头必备书。不久,海德格尔决定放弃神学学习,转攻哲学。

27、   为了找到在作品中真正起着支配作用的艺术的本质,我们还是来探究一下现实的作品,追问一下作品:作品是什么以及如何是。

28、58 GrundproblemederPhänomenologie

29、前面强调“硬译”,又说“统一”,都是“硬”的要求,但还有“软”的要求,就是你无论怎么做,都要让人可读。我说这个“可读”,固然比较接近于严复老先生所讲的“信达雅”的要求,但好像还没有这等高度。我只是想说,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无论语言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我们做出来的译文必须是可以让人——让母语人群——读懂的,就学术翻译来说,至少是可以让专业人士读懂的。否则,我们的译事和译文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学术著作“硬”的品质与译文的通达要求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既不因后者损害前者,也不因前者而放弃后者。

30、考虑到已经指出的情况,“自身的缘发生”现在就应被当作一个服务于思想的主导词而发言。作为这样被思考的主导词,它就如同希腊的主导词“逻各斯”和中国的主导词“道”(Tao)一样,几乎是不可翻译的。⑧

31、主要栏目有(学术资讯)、(哲学翻译)和(资料汇编)等,欢迎志同道合者订阅、投稿。

32、所以,海德格尔在此书及后来的一些著作中,重提“神”(Gott,Goetter)的问题。他曾在其思想形成期(1919年前后)关注过基督教的原初神意所在,但在《存在与时间》(1927年)阶段压抑了这个问题。在《哲学文集(从Ereignis起头)》中,这神脱去了基督教的紧身衣(S.403),深入到一神论、泛神论、无神论的争论达不到的地方(S.411),而表现为“最后的神”(derletzteGott)。当然,按自身缘发生的“对生”理路,这神也是“开头的神”。

33、但在今天,到处都更加显露出对哲学的热烈而持久的兴趣,几乎人人都想知道哲学究竟是什么东西,这时候,如何能断言我们尚未思想?

34、Tworoadsdiverged1 inayellowwood,

35、《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

36、对于海德格尔,这“道、“道路”和“道说的秘密”,就意味着“自身的缘发生”。所以他在同一本书中写道:

37、这最后的神不是结尾,而是开头进入到自身内的振荡,并因此是拒绝的最高形态。(S.416)

38、    本书收录的第一个讲座聚焦于人之生命的问题。海德格尔区分开了人生在世的前理论层次和理论层次,并以具体的对这两种层次上的人之生命的描述向读者证明:前理论的本源生活才是更为基础的层次,一切的理论活动均植根于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

39、95  ÜberlegungenVII–XI

40、但在这里,我也要补充一句:翻译的“硬”与“软”,也要视具体情况分别对待,主要要看译的是什么。若是文学作品,或者普及读物,是需要让大众喜闻乐见的东西,或者是旨在娱乐群众的东西,我以为以“软”译为妙(虽然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性文本本身也具有学术性,与大众读物的根本的区别),否则就难以达到大众“教化”或者“消遣”的目标(这方面我不太能同意鲁迅先生一刀切的硬译主张)。但对于哲学-思想学术类的作品,我是坚持“硬”译的(这方面我仍旧同意鲁迅先生的主张)。哲学-思想类的译文就要“蓄意地”做得“硬梆梆”的,让一般的人们看不懂──因为原著本身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接近的。若是把学术品也译得喜闻乐见——一般说来这也是不可能的——,则学术翻译的意义已经丧失了大半。我想,当年汉唐佛经之译文,也不是当时的平常人可以了解的,但鲁迅先生所说的改造语言的目的,甚至是改造思想文化的目的,最后不也达到了么?学术是为少数人的——这不是什么“贵族主义”,而是文化之“实事”。

41、(4)雷克拉姆1960年版:有艺术(EsdieKunstgibt)。——作者边注

42、⑧Heidegger:IdentitaetundDifferenz,S.

43、2  SeinundZeit (1927)

44、   本源(2)一词在此指的是,一个事物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某个东西如其所是地是什么,我们称之为它的本质。某个东西的本源就是它的本质之源。对艺术作品之本源的追问就是追问艺术作品的本质之源。按照通常的想法,作品来自艺术家的活动,是通过艺术家的活动而产生的。但艺术家又是通过什么、从何而来成其为艺术家的呢?(3)通过作品;因为一件作品给作者带来了声誉,这就是说:惟有作品才使艺术家以一位艺术大师的身份出现。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彼此不可或缺。但任何一方都不能全部包含了另一方。无论就它们本身还是就两者的关系来说,艺术家与作品向来都是通过一个第三者而存在的;这个第三者乃是第一位的,它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获得各自的名称。这个第三者就是艺术。

45、         鲜圣李茂鸣 郭毅 林孟春 

46、集中讨论Ereignis的《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海德格尔《全集》第65卷)的中译本将于明年春天出版,我作为译者是特别希望引发一些讨论和批评的。(5)

47、托马斯·希恩,美国哲学家,斯坦福大学宗教研究教授、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欧洲哲学及其与宗教问题的关系,尤其关注海德格尔和罗马天主教。主要作品有《海德格尔:人和思想家》(1981)、《埃德蒙·胡塞尔:心理学和超越论现象学以及与海德格尔的交会》(1997)、《成为海德格尔》(2007)及《理解海德格尔:范式的转变》(2015)等。

48、(哲学翻译)对相关领域经典作品或前沿研究的翻译

49、前面讨论了学术翻译的四项原则,或者说四个重要的角度:语境、硬译、统一和可读。总括起来,我的四项原则好像也没有超出严复先生所讲的译事之“信、达、雅”的理想要求。这没办法,严复老先生太有高度了。当然,无论是我说的“四项原则”还是“信达雅”,都还是高谈阔论,离实际的译事操作还有距离的。译事毕竟是手工活,可能更重要的是“行规”而非“理想”。做出中规中矩的活来才是最要紧的。

50、这种展开,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相应的对应样式。《存在与时间》从“此在”出发追问存在的意义,把时间看成此在存在的境域,对“此在”、“世界”以及“在之中”的阐释都是依据“时间性”来进行的。“在之中”不是一物现成地在另一物之中,不是空间上的在。他尽管也说“依寓”、“逗留”、“居住”,但其突出的是“在之中”的过程性。

51、海德格尔对于老庄之“道”的翻译努力,也在提示着我们。他深知这个中国的思想主导词是不可直译的,却还是试图用围绕“Weg”的一族词去译解它。在德文中,“weg”标志着一组很有自身的缘发生特性的(er-eignend)词簇。它既有〔在做副词和前缀时〕“离开”、“抛弃”、“除去”这样的“反”义,又意味着〔在做名词时〕“道路”、“通道”,由之到达和成就所意向者、独具者的“正面”意义。海德格尔要将这“weg”的反正两面打通,将它理解作“weegen”(开道)、“be-weegen”(驱动、开道)。(15)“weeg-”又牵挂上“wiegen”(摇晃、掂量)、“wagen”(冒险)和“wogen”(波动);“be-”则连到“be-langen”(达到、起-诉)、“be-hufen”(召集)、“be-hueten”(保护)和“be-halten”(保留)。因此,此道路应被视为一种域(Gegend),但却是正在域化着的域(Gegenend),“一块给予着自由的林中空地,在其中那被照亮者与那自身隐藏者一起达到此自由。”(16)细读这题为“语言的本性”的文章中关于“道”和“道路”的几页,让人惊叹于海德格尔从德语和一个中文词那里感受到的如此丰沛的缘构伟力,并表现为如此华采动人的语词变奏;而更奇妙的是,这语词的变奏总在生成着哲理思想的谐音(Anklang),或者讲,它们就是原—缘思想,诗化着的或创立着的(dichtenden)思想。这就是“自身的缘发生”!

52、38ALogikalsdieFragenachdemWesenderSprache(NeueditionnachdemOriginalmanuskript)

53、由于这“自身的缘发生”是如此原初,在拒绝一切理念自身化的前提下,通过语言的肉身(即语言的字面游戏化或字谜化)而对生出、当场构成自身的身份,所以它的活生生的含义不可被观念化、概念化,因而不可被直接翻译。正如海德格尔在《同一与区别》中所说:

54、(7)有关此题,现在可参看孙周兴:《存在与超越——西哲汉译的困境及其语言哲学意蕴》,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第28页以下(即本书第六篇文章)。

55、我在此愿意强调的是与“硬译”原则相关的一个小原则,即:宁取“字面义”而勿取“解释义”。这一点前面已经点到过,这里还值得重复一下。译者从做事的角度出发,一般会倾向于把译文落实于“字面义”;而研究者因为觉得自己比普通译者和读者高明,有时候就比较任意地取了“解释义”,并且会以此来指责译者。比如前述的把Humanism译为“人类中心主义”的意见就是这样。我以为是在“捣桨糊”(上海话,意为“瞎搞”)。再比如海德格尔的Ereignis,我自己曾译之为“大道”,是理应受到指责的;后来在国内出了许多个奇奇怪怪的译名,诸如“本有”(孙周兴)、“本然”(张灿辉)、“本是”(陈嘉映)、“本成”(倪梁康)、“自身的缘构发生”(张祥龙)等等,自然也有译为日常性的“发生”、“事件”之类的。而且说不定还有我没见到的译法呢。算起来差不多已经有十几种译法了,算得上西文中译的译名中歧义最多者,堪称一绝。我自己在不同文本语境中竟然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翻译,让别人讨厌,自己也是哭笑不得。现在我觉得,“大道”这个译名虽然并非全然胡思乱想,但确实倾向于“解释义”,所以是不妥当的。“本有”一译就比较靠近“字面”了,取的是Ereignis的“本来就有”、“居有本身”之义。英译本把Ereignis译为enowing,特别好,就比较接近于我们这里讲的要求了。

56、产生与构形:参看“语言与家乡”,《从思的经验而来》。——作者边注

57、哲学家就是这些思想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种思想原是在哲学中发生的。没有人会否认,今天人们对哲学是有某种兴趣的。

58、同样艰难的是Existenz。此词有译“实存”的,有译“存在”的,也有译“生存”的,很不像话。于是就有:康德的“实存”,萨特尔的“存在”(以及所谓“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生存”,其实,用的都是同一个Existenz。这就让人犯糊涂了。

59、所有发问(Frage)之发问就存在于对“原存在(Seyn)意义”的发问之中。⑥在实施此发问的展开之中,那个“意义”所指称状态的本性(Wesen)成就了自己;而在此状态里,这发问本身就在思索。同时这发问本身所开启者,即对自身隐藏的开启,也就是真理,其本性也在此发问的展开之中得以成就。对于存在的发问(Seinfrage,关于存在的问题)是这样一个进入原存在的跳跃(Sprung),它由追寻原存在的人来实现,如果这人是一个(能只凭发问而)思想着的创立者的话。(S.11)

60、40 EinführungindieMetaphysik

61、(2)1960年雷克拉姆版:关于“本源”(Ursprung)的谈论易致误解。——作者边注

62、我这样说,并不是要为前些年流行的中西哲学文化比较研究中的“拉郎配”现象张目,例如,把海德格尔与老子、庄子、王阳明,甚至朱熹等拉在一起“配种”。这样的“配种”,首先已经设定被配双方是“同类”,最后得出结论确是“同类”。我所谓遵从汉语语境,意在强调两点:其中国的西学研究者必须充分地自觉我们的研究的“中国性”或“汉语性”,从思想-语言的共属一体性的角度,去体悟中-西思想之间的近与远,同一与差异。其从技术性角度讲,我们在做翻译时,特别在确定译名时,必须照顾到既有的学术语境,例如要充分考虑译名的基本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否则就会流于“无度”。在这方面,目前学界(特别在海德格尔著作的译介中)已出现许多混乱,可谓译名上的“百家争鸣”了。“百家争鸣”当然好,但不可无边无际,乱了方寸。我觉得,这方面最大问题是,一些人往往以词语的“解释义”代替“翻译义”,譬如前几年有人主张以“人类中心主义”代替“人道主义”(Humanismus),有时甚至是故作惊人状,从而动摇了译名的基本恒定性和一贯性,对于学术讨论并无好处。

63、一切可思虑之物给予我们思想。但是,之所以有这样一种给予,始终仅仅是因为可思虑之物已经「从自身而来成为有待思虑的东西了」。

64、(6)参看孙周兴:《我们如何敲打词语?》,载拙著《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0页以下。

65、2 NietzscheII (1939–1946)

66、32 HegelsPhänomenologiedesGeistes

67、就海德格尔著作的汉译来说,可译-不可译的争执是常有的事。(9)大家知道,海德格尔自己就经常有“不可译”的感叹。例如他说,他孜孜以思的Ereignis和中文的“道”之类,就是“不可译”的(所以也难怪现在有关Ereignis之译名的乱象了)。但以我的理解,海德格尔这种意思,主要是强调译事之“难”,跨语言文化沟通之“难”,而不是强调译事之“不能”,或者沟通之“不能”。但我们学界中也有一些学者,特别是懂一点西文的学者,自以为可以接近“原汁原味”的西方思想,就有干脆主张“不能译”的,强横一点的,甚至就主张“不许译”了。此类主张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在我看,都是不当的态度,有时甚至可以理解为学风的不端,就是对母语学术传统和当下汉语学术语境的不尊重。事实上,以我之见,只要海德格尔的基本著作还没有变成汉语,则海德格尔思想就还不能真正地进入汉语学术思想的氛围之中,我国的“海学”研究学还未免悬空,未免隔靴。

68、“Ereignis”的寻常义是“发生的(不寻常)事情”,其动词“ereignen”就意味着“发生”。海德格尔在沿用这个寻常意思的同时,还按其一贯的“形式显示”或语境缘起的风格,对这个词做了字面游戏化的处理,即将它看作由两部分——前面的“er-”和后面的“eig-”——的共谋而生成的一个字谜。第二部分(eignis)主要取“eigen(或eignen)”的含义,即“自己的、特有的、独自的(为……所特有),切合自身的”,因而大致意味着“独特的自身存在”、“自己的身份”或“独自具有的东西”。第一部分的“er-”就像英文的“en-”,是个促动词,有“使受到”、“使产生”、“发动”等意思。两边合在一起,这“Er-eignis”的第一层或浅层的谜底就是“使之获得自己身份的过程”;再结合这个词的寻常义“发生”或“发生的不寻常事情”,它在海德格尔语境中的比较完整的字面含义就是:“使某某得到自己身份的发生过程或事件”。

69、《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海德格尔在作品中,对于人的生存状况从结构上作了分析,认为生存在世界上的“人”,必将通过情绪、领会、语言等方式与各色各样的物事打交道,世界也就在这种展开中同时成为人的舞台。

70、这个最可思虑的东西显示于:我们尚未思想。尽管世界状况持续不断地变得大可思虑,我们始终尚未思想。

71、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twZXkbqnPVAEeLWUKrgYA提取码:3tz5 书名:林中路

72、我这里就来说说学术翻译的做法,当然不是说要推广自己的什么法子,好像自己有多么高明似的,好像我有多少宝贵经验可传授似的,或者,非把自己的一丁点儿东西发扬光大一下似的。——我哪里敢!只不过自己做事时也经常地、不断地受着种种困惑,往往想之不通,所以愿意端出一些想法来跟大家讨论。

73、   艺术作品是人人熟悉的。在公共场所,在教堂和住宅里,我们可以见到建筑作品和雕塑作品。在博物馆和展览馆里,安放着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如果我们根据这些作品的未经触及的现实性去看待它们,同时又至于自欺欺人的话,那就显而易见:这些作品与通常事物一样,也是自然现存的。一幅画挂在墙上,就像一支猎枪或者一顶帽子挂在墙上。一幅油画,比如凡·高那幅描绘一双农鞋的油画,就从一个画展转到另一个画展。人们运送作品,犹如从鲁尔区运送煤炭,从黑森林运送木材。在战役期间,士兵们把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与清洁用具一起放在背包里。贝多芬的四重奏存放在出版社仓库里,与地窖里的马铃薯无异。

74、Ishallbetellingthiswithasigh

75、Yetknowinghowwayleadsontoway,

76、Itooktheonelesstraveledby,

77、讲了半天,这一条其实是最难的了。可以说学术翻译逼近的是两门语言的界限,无论是外文还是母语,我们都必须突破日常语言的束缚,经常需要抛开词典,“教材外语”和“词典外语”是不够的,有时候,甚至连母语词典也不够了,(8)正因为这样,要遵循“可读原则”就变得十分困难了,“不可译”的喟叹也特别常见。

78、另一方面,不寻常的解蔽活动不仅使人注意到被解蔽的事物,更重要地,它使人注意到事物的意义的解蔽这一事件。不寻常的解蔽活动使我们看到了以下事实及其方式:某件事物在其意义中变得有意义地在场起来。在这些情况之中,事物不仅在其形式中显现,而且更重要地,事物的解蔽在一物品当中“被确立起来”(sicheinrichten),这解蔽本身被公之于众。

79、29/30  DieGrundbegriffederMetaphysik.Welt – Endlichkeit – Einsamkeit 

80、14 ZurSachedesDenkens (1962–1964)

81、(学术资讯)汇集学术会议资讯、刊物讯息、书讯等

82、91 ErgänzungenundDenksplitter

83、作者: (德)马丁·海德格尔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译者: 孙周兴 出版年: 2015-11页数: 448定价: CNY100装帧: 精装丛书: 海德格尔文集ISBN: 9787100116534

84、可译与不可译之间,可读与不可读之间,这个“之间”,原是译事最艰难处,也是译者最纠结的地方。

85、希恩为过去半个世纪主导海德格尔研究的经典范式提供了一种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同时,他对海德格尔的关键术语进行了有价值的重新翻译。这部重要的著作开辟了海德格尔研究的新道路,不仅将激发海德格尔研究内部的对话,而且将引起与现象学传统之外的哲学家以及神学、文学批评、存在主义精神病学领域的学者的对话。

86、《林中路》为20世纪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重要的著作之已被视为现代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作品,是进入海德格尔思想的必读之作。本书汇集了作者40年代创作的六篇重要文章,几乎包含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所有方面。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海德格尔围绕“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的沉思,以及海德格尔独特的“存在历史”观,也即对西方形而上学以及西方文明史的总体观点。

87、(13)参见拙著《海德格尔传》第二版第十七章。

88、89 ZollikonerSeminare

89、在我们这个“普遍交往”的时代里,翻译早就是一种普遍化的活动了。我们一般的西方哲学和文化研究,实际上都可以理解为一种“翻译”,一种广义的“翻译”。海德格尔曾把“翻译”解为思想之“转渡”(Übersetzen)。如此解来,则我们对于“翻译”和“研究”都应该有新的了解;而对于狭义的“翻译”事业,就会多一些同情的理解,而不至于重现鲁迅先生当年所讲的把译者称为“阿狗阿猫”、甚至“围剿翻译”的情形了。

90、1916年4月,享有盛名的现象学哲学创始人胡塞尔来到弗莱堡大学担任哲学讲座教授。这使海德格尔得以有和胡塞尔直接交流的机会,这对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相互的学术交流中,他们两人都得到了思想的发展,以至于胡塞尔说出了“现象学,这就是海德格尔和我”的话。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