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心语 > 句子大全 >

精选孔子论语最经典的十句话(87句)

时间2023-07-17发布admin

孔子论语最经典的十句话

1、孔子经典语录之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最经典的十句话)。

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3、(译文)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必定会有马上到来的忧患。(孔子论语最经典的十句话)。

4、(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出自:孔子《中庸》

5、(讲解)自己要在社会上自立,就要使别人能在社会上自立;自己要在社会上通达,就要别人也能在社会上通达。

6、翻译:温习过去的东西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过去的事是可以作为老师的。

7、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8、孔子认为,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可以说是好学了。不求饱足舒适的人,是因为志在学,无暇顾及这些,所以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是不改其乐。

9、(孔子语录)小不忍,则乱大谋。--出自:孔子《论语》

10、(孔子语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孔子《论语》

1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2、“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13、《论语》既是语录体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多,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

14、(孔子语录)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出自:孔子《论语》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6、生命的意义在于自我完善,孔子的一生是刚健进取而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通向“至善”的过程,为每一个人树立了榜样!

1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18、《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19、(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出自:孔子《大学》

20、释义: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21、这话,对于老师来说是个很好的建议,可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学生”呢?我们万千大众,芸芸众生,该怎样呢?我觉得吧,我们得有一种求知的欲望,时刻去探索,不然,老师都不好教你了。比如说,能考上清华大学,与老师离不开关系,但更多是自己啊!你自己不想去学习,即便是国内顶级教师给你一对一辅导,又有何用呢?

22、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

23、孔子,西历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儒教的集大成者,是华夏文明的至圣,是华夏民族的先知。

24、(讲解)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25、释义: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26、对于一般的女人和小人,都比较难以接触。如果和他走的太近,他就会有失恭敬;如果对他疏远,他又会心生怨恨。

27、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28、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

2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30、无高远的志向,人就难免俗气平庸;没有相当的德行修养,人就无根,最终也不能成熟;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有安顿的地方;没有对于“艺”的学习,知识不渊博,人生就会枯燥,对他人也不会有大的贡献。

31、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32、(讲解)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

33、做官的人,在办完公事以后,如果还有余力,就要继续研究学问。读书的人,在学问丰足以后,就要出来做官,为天下苍生造福。

34、儿子犯了错,父亲为他隐瞒;父亲犯了错,儿子为他隐瞒,虽然看上去好像不那么正能量,但这已经体现出人性的耿直来了。

3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6、众所周知: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每一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成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37、这是真正成大事的人,心胸宽广,格局广大,你处处小心眼,算计他,他却不去理睬,仍旧拿善意来回报你,还问你渴不渴呀?要不要喝水?饿了吧,我给你煮碗面好不好?

38、做人做事理应如此。所谓术业有专攻,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就行了,别的事情,你不要干预,倒不是说多管闲事,只是你也不懂呀,许多真实情况你搞不清楚呀,往往弄巧成拙,帮了倒忙了。

39、(讲解)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40、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41、(讲解)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爱活跃,有仁德的人爱沉静。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42、这是孔子评论弟子颜回的话。遇事迁怒与人,同样的错误犯两次,这两种毛病,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颜回正是因为杜绝了这两种毛病,才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

43、‘夕死’有如浮士德最后的满足,不过还听说‘顿悟’二字,有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诚然也有许多人一辈子都未曾闻道,死却都死了。

44、(孔子语录)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自:孔子《论语》

45、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4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47、(孔子语录)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孔子《论语》

4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述而》

50、传说孔子在2500年前闻听吕梁洪(今徐州吕梁山)乃四险之最,带得意弟子数人,前去观洪。不料孔子同弟子快马加鞭路过一个山旮旯时,因山路崎岖,车轴“咔嚓”而断,不得不留宿两日,因有圣人寄宿,圣人窝村也由此得名。孔子师徒看到山下奔流的泗水(今故黄河),有感而发,写下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1、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2、乡原,就是老好人,这种人善于伪装,看上去是善人,其实是和稀泥,与坏人同流合。这种人很容易乱德惑众,贼害道德。

53、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在与人相处中,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习之,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加以改进。

54、语出春秋·鲁·孔子《论语·颜渊》。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他孜孜追求的社会理想,就是恢复“礼”,使得整个阶级社会运行有序。所以,“礼”成了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凡是不符合规范的,都不可以去做。

55、方仲永就是个很显然的反面例子,他天生聪慧,可是不以学习为乐,到最终也只能泯然众人也。

56、(孔子语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出自:孔子《论语》

57、(译文)事情已经做了,就不用再提;已成事实,也不必再劝阻;过去的事情,再追问也没有必要。

58、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59、君子?大人物?你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芝兰生长在偏僻的山林,可它却不因为没人欣赏就停止绽放它的芬芳;品德高尚的君子呢,并不会因为贫穷潦倒就改变自己的气节。

60、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君子之间的交往,与利益无涉,而是出于道义。如果牵涉到利益,往往就产生很多纠葛。

61、(讲解)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62、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6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64、(译文)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65、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学而》。礼仪的作用是要与人们和平相处。就是告诉我们人为设置这些礼仪是为了达到人和人之间和谐的状态,并不是把人约束起来。

6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67、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68、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69、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70、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论语》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

71、语出春秋·鲁·孔子《论语·泰伯》。劳:辛劳,劳苦。葸:拘谨,畏惧的样子。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恭敬而不符合礼仪规范,就会烦扰不安;谨慎而不符合礼仪规范,就会拘谨;勇猛而不符合礼仪规范,就会生乱;率直二不符合礼仪规范,就会尖刻伤人。

72、惠而不费: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泯灭。施惠于人,本身又无所泯灭。《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厥后经常使用以形容有实利而未几费财帛。绕口令十则绕口令十则

73、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74、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认为诗歌可以激发情志,观察社会,交往朋友,怨刺不平……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以寥寥数语将诗歌的审美作用、教育作用、认识作用概括无余,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和美学。

75、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76、(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77、干任何一门行业,都需要知识,读书,正是来学习知识的。但是,孔子说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他说,知道怎么去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最大乐趣的人。后面这样一种人,可能天生愚钝,但历经时间长河,慢慢积累,到最后铁定会有大成的。

78、释义: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7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0、(讲解)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8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82、(孔子语录)道不同,不相为谋。--出自:孔子《论语》

83、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为政》。通晓就是通晓,不懂的就是不懂得,这便是智慧。不懂装懂就是无知,学到的知识越多,越应当学会虚怀若谷。

84、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85、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而不是为了取悦别人或者向别人炫耀,所以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

86、翻译: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断。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